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日前,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萌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为当地的一名“大喇叭广播共建员”。在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鄂尔多斯婚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蒙古民族风情画卷,更发展成为当地文化和旅游的名片。

 

伊金霍洛旗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正在排练鄂尔多斯婚礼演出,为五一的正式开园做准备

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三夜,坐唱会贯穿整个婚礼。除了特定的婚礼环节外,中间绝不能停歇。鄂尔多斯婚礼的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齐毕力格介绍称,三弦、扬琴、笛子、四胡这四大件乐器是坐唱必不可少的,演唱者一般都是婚礼主家的亲朋好友。

鄂尔多斯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据初步统计目前有1200多首,有长调、短调和抒情调。三天三夜的婚礼,坐唱者不能重复唱一个民歌,谁重复唱了就要罚他喝三大碗酒。鄂尔多斯婚礼至少有800年的历史,集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文化、饮食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等之大成,汇聚了哈达定亲、佩弓娶亲、挡门迎婿等全部仪式。

齐毕力格说,鄂尔多斯婚礼一共有七十二种规矩。比方说佩弓娶亲,就是新郎娶亲的时候必须佩挂弓箭,这是蒙古民族军事文化对婚俗文化的影响。还有挡门迎婿,蒙古古代部落内部禁止通婚,女婿到了女方家来为什么挡住不让他进,就为了弄清他的来历和身份是不是符合风俗要求。

上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婚礼首次登上艺术舞台,以演出的形式让更多人知晓。2006年,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更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和旅游名片,鄂尔多斯地区很多景区都有鄂尔多斯婚礼风情歌舞表演。

参与鄂尔多斯婚礼演出的演员大多都是当地的牧民,演出需要的马匹、道具、肉食供应等也大都来自牧民家中,这既拉动了当地的服务、餐饮等一系列产业,也解决了农牧民的就业问题。布仁巴雅尔和他的妻子是附近的牧民,七八年来他们一直饰演婚礼演出中新娘的父母。

布仁巴雅尔说每年的婚礼演出季也就是4月15日到10月15日,演出的景区都会给演员们发工资,每个月三四千块钱。一天演出两场,每场一小时左右,不演出的时候他就去景区马队拉游客。他所在的村里有200多匹马,33户人家一起成立了拉马服务公司,依托于景区带来的游客做拉马服务,收入颇丰。

来草原观看鄂尔多斯婚礼的游客们离不开住宿。听说伊金霍洛旗有很多规模不错的牧家乐,农家乐我们都知道,这牧家乐有什么特色呢?

吉仁太是制作羊奶酒的鄂尔多斯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一家牧家乐的老板。2013年之前,他也曾在外省务工。吉仁太说,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很多人都跟他提起自己家乡的饮食特别好,风景也美,民族文化有特色。这让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正好赶上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政策,于是他毅然决然回家乡办起了牧家乐。

吉仁太的牧家乐

伊金霍洛旗全旗目前一共有73个非遗项目,吉仁太家就占了三个。妻子是制作酸奶馒头的非遗传承人,哥哥是制作五脏全汤的传承人,再加上吉仁太的羊奶酒,都成了牧家乐的招牌。吉仁太说,保守估计去年一年盈利160多万元,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依托于自家的牧家乐,去年一年就给邻里推销出去了8000多斤肉。此外还有蔬菜、鸡蛋等都来自本地村民的家中,游客吃着放心,当地村民也增收。今年吉仁太有着更多规划,包括扩建民宿规模、将羊奶酒批量生产等等,难度不小但干劲十足。

吉仁太做的羊奶酒和自家做的各种当地饮食

在伊旗当大喇叭共建员的几天时间里,周围的人不断向我介绍着这里多姿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说是天天有项目,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庆,一年一年不一样。以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为例,四季都有那达慕,冬季还有祭火节、春季有羊文化节、秋天丰收节、荞麦花节、采风节……

当地民众的自信、自豪和快乐,让人感受得十分真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烈的民族特色文化,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编审丨樊新征 章成霞

策划丨孙鲁晋

记者丨韩萌 金建军 鄂尔多斯融媒体中心 白海燕

编辑:郭雨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