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总台记者张棉棉 张筱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是中国航天“梦开始的地方”。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从这里飞向太空。如今,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两座火箭发射塔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他正在服役的航天发射塔架、发射工位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瞬间。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的5020工位,到如今担当着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921工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塔架,见证了哪些历史?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升级换代”,更好地为中国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保驾护航?

 

时隔50多年,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卫星的模样只能通过影像资料来了解;护送它们上太空的发射塔架,还静静伫立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如今,这座位于东方红卫星发射场5020工位的发射塔架,部分钢结构已经弯曲变形,绿色的外貌与地面上铺满的黄沙形成鲜明的对比。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立新介绍,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航天的发射塔架,只有36米高,一共有6层的回转平台,看着比较简单,中间只有一个电梯和简单的工作平台。经过50多年已经全部锈成锈红色,状态看起来岌岌可危,再锈下去可能会损坏,所以对它进行了一次保护。

这座结构简单、高度只有36米的发射塔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零到一”的突破。就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之后不久,位于138号工位的发射塔架正式启用。比长一火箭推力更大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从这里启航。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立新说:“138工位是46米高,(比5020工位)高了有10米,回转平台多了好几层,整个塔架的设计结构也先进一些。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想把(这座)塔架改造成我们载人航天发射飞船的塔架。但是经过测试,检测后发现,它已经开始老化和倾斜。”

1980年,5020工位塔架宣告退役;1996年,138工位塔架也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这两座分别见证了长一火箭、长二火箭首次发射升空等多个中国航天历史瞬间的塔架,在修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就像两座高大巍峨的历史丰碑。

两座退役的钢铁巨人在一对平行钢轨的两端遥遥相望,它们共用的一部移动式勤务塔停在138号工位这一端。塔架进行了喷漆保护,钢轨还保留着铁锈色的模样。张立新告诉记者,这两条钢轨,是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载人航天项目建设新的发射场时,设计垂直转运装备的灵感来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立新表示,载人航天牵扯到空间救援应急发射。基于这个情况,在90年代要建一个三垂模式的发射场,阻力特别大,因为缺少资金。当时想仿照美国最先进的发射场去建,但当时美国转运的发射车很复杂,仅仅一个转运车就造价10亿美元,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借鉴这个发射场的“大吊车”在铁轨上行走的灵感,把经费降到了几百万人民币建成一个活动发射平台。

得益于利用两条钢轨进行垂直转运的设计,1994年开工建设、1999年正式启用的921发射塔架,大大缩短了火箭射前检测的时间。这意味着,一旦太空中的航天员有需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时可以快速进行应急发射,为他们提供支援。

这座我国唯一执行过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的“登天塔”,主体结构有75米高,加上顶部吊车和避雷针,总高度超过100米。它专门为航天员设计了防爆电梯、逃逸滑道、地下封闭掩体等一系列安全设施。

从1999年首次执行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至今,载人航天专用的921塔架已经平安使用了25年左右,圆满完成了20多次发射任务。到了这个“年纪”,138号工位的旧塔架已经接近“寿终正寝”,921塔架却还在“中年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敏忠说,作为钢结构的发射塔架,其实已经进入了中年期,每年都需要对这座塔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和维护,让每一个零部件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未来我们要对这座塔架进行可靠性提升,智慧化升级等相关改造,确保圆满完成后续的发射任务。

如今,921塔架是人们最熟悉的东风航天城地标建筑之一,而在这里,正在不断执行航天发射任务的发射工位,并不止这一处。

2003年,我国首个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的发射工位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它已经完成了超过100次发射任务;近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陆续建设了好几处商业发射工位。有些是大小不一的发射塔架,还有一些,是没有固定台架设施的发射场坪。

航天发射工位的设计越来越灵活多变,发射场火箭发射的间隔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按照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计划,2024年中国航天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中国航天“梦开始的地方”,退役的塔架们记录着历史,正在服役的塔架仍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瞬间。

编辑:嵇敬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