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总台记者刘梦雅 凌姝 陈灿)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新年伊始,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长江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今年,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从2021年算起,我国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捕,今年已进入第四年了。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当年上岸的退捕渔民们在做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最近,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来到长江之畔的湖北宜昌寻找答案。

 

现在是清晨不到6点,天色蒙蒙亮,放眼望去长江之上笼罩着浓浓的晨雾,感觉更像是在画里了。记者今天要赶上宜昌协助巡护队的早班巡护船,近距离体验他们的江上巡护工作,也想碰碰运气,寻找一下江豚的身影。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发源于唐古拉山的长江一路奔腾汇入东海,创造出如诗如画的长江三峡,出三峡后,江面豁然开朗,优越的水域条件,孕育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昌。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之前的2018年,湖北宜昌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就成立了,后来,长江宜昌城区段葛洲坝以上的水域实行10年禁捕,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实行永久禁捕,他们巡护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宜昌城区江段,保护的对象除了江豚,也覆盖了整个江段的水生生物。他们,成为长江全流域700多支协助巡护队伍的一个缩影。

宜昌协助巡护队

记者沿着台阶走下堤岸,江上的一艘三层渔政办公船旁,停泊着几条小型巡护船,印有江豚形象的“宜昌协助巡护队”的蓝色旗子随风飘扬。巡护队长何宝兵正在解开一条船的绳索,为开船做最后的准备。当他踏上船头甲板时,他递给记者一件救生衣,然后便迎着江风出发了。

何宝兵说:“因为那时候江豚在长江宜昌段已经快没了,我们巡护队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江豚。电打、渔网、绳索对江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我们巡护员必须每天要来回巡护,劝导驱离违规者。一般是每天早上6点出发,中午回来吃个饭,但是在休息中如果有群众举报,我们也要马上出发,每天晚上必须有两名巡护队员登船值班。”

巡护船正在江上执行任务

这艘巡护船长度在8米-10米左右,一间驾驶舱连着一个杂物舱,甲板的宽度刚好站得下两个人。巡护队总共10名巡护员,都是当初上岸的退捕渔民。何宝兵虽然最初也经历过放下渔网的迷茫、违规者的对抗,但他始终无悔这个选择。

何宝兵说:“原来我们打渔都是在向长江索取,现在长江如果受到了危害,我们为什么不能为长江付出?我们的理念就是这两句话。”

巡护队长何宝兵

最新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禁渔三年来,现在长江流域监测到的鱼类达到了193种,比禁捕之初增加了25种,而长江江豚数量达到了1249头,实现了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首次止跌回升。在何宝兵看来,这并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行驶在清澈江面上的自豪,和每每看到江豚时的喜悦。

何宝兵表示:“你看我们长江宜昌段的水现在多清啊,原来都是浑的,可脏了。江边的排水口我们每个月要抽查一次,变化蛮大的,一年比一年的水质有提升。江豚我们喊它“江猪子”,刚开始保护它们的时候可能只有3头,现在已经有30多头接近40头了。它们现在冬天会到深水去,四五月份、六七月份是状态最活跃的时候,夏天上午七八点、下午三点到四五点是最多的。”

江豚

午后,记者跨过位于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和江豚洄游区的“生态桥”——至喜长江大桥,来到长江南岸五公里外的点军区桥边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就坐落在这里。在宜昌市禁渔禁捕监测平台大屏上,实时显示着100多台智能监控摄像头的拍摄画面和预警信息。中科升哲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运营经理柳琳表示,从2021年开始,在宜昌市232公里长江流域沿岸陆续部署了117台人工智能设备。

柳琳称:“在长江沿线每隔3公里、5公里或者10公里就有一个人工智能摄像机,我们给摄像机加了识别船只和识别人的算法。它有一个带红外和热成像的云台,并且360度对整个长江进行扫描,一旦发现有在长江上捕鱼、捞鱼、钓鱼、网鱼的行为,就会触发预警,第一时间把消息推送到渔政执法部门。我们经过了大概50万次的人和鱼竿关联的训练,各种场景全部变成了AI人工智能识别。"

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规划设计图

这样的速度和智能得益于算力中心“超级大脑”的强大算力支撑,智慧化也让长江禁渔的监管更加高效。新年伊始,具备500P混合算力的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在点军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梁俊尧看来,推进长江大保护,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梁俊尧说:“目前我们正在设计方案,接下来计划在长江大保护方面,包括森林保护、水土流失、河流监管、耕地保护等,我们都想运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提前监测、提前预警,防止人为破坏长江植被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工程类的水土保持监管,可以通过智能算力算法来监控施工队伍,按照既定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施工,确保长江大保护落到实处。”

长江十年禁渔开展后,11万多艘渔船、23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像何宝兵他们这样从事巡护工作的渔民只占一小部分,那其他的上岸渔民都得到了怎样的安置保障、又以何为生呢?采访的第二天,记者继续去寻找渔民的踪迹。

“三峡人力资源市场”大厅滚动展示“招聘信息一览表”

在宜昌市民之家,“三峡人力资源市场”大厅的大屏幕上,滚动着“招聘信息一览表”,从学徒工到生产领班再到工厂经理,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提供了上百个招聘职位。宜昌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王冬说,“就在前些天,这里刚刚举办了多场针对退捕渔民的专场招聘会,而对于大多数渔民来说,他们早有安置。”

王冬说:“我们宜昌有13个县市区,共有退捕渔民367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是2526人。到目前为止,有培训意愿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已经全部实现了就业创业,就业状态总体还是保持稳定的。

王冬还提供了一个线索,在宜昌宜都,有一家目前国内最大的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而在长江禁渔之前,当地清江库区的鲟鱼网箱养殖曾蜚声在外,但环境污染也与之相伴,渔民们是如何与鲟鱼养殖一同“上岸”的?

记者抵达位于宜都天平山村的清江(宜都)鲟鱼谷,这个占地100亩的养殖车间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有近200个养殖鱼池,走进来完全没有闻到想象中的鱼腥味。记者注意到,在每一个鱼池旁,都有专门的过滤净化池,对污水进行多级过滤。这些鲟鱼看起来个头都非常大,体长至少有一两米,据说这里还有一个“网红鱼池”,池子里还有重达800多斤的鲟鱼。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

鲟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仅肉质鲜美,鱼卵还可做成名贵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黄金”。“拆网箱不拆产业”,如今,养殖基地的鱼子酱年生产能力已经突破了100吨,是网箱拆除之前的近两倍,刘忠兴和两百多名在这里就业的上岸养殖户,都尝到了甜头。

刘忠兴道:“这个就是清江鲟鱼谷的“网红鱼池”,里面的达氏鳇鱼年龄都是20年以上的,最大的一条达到800斤,体长达到3米。我以前是在清江上自己养鱼,网箱养殖“靠天收”,是有风险的,每年大概最多就是五六万块钱,遇到年成不好或者有自然灾害的时候还会损失。现在每年都会有稳定收入,还是逐步在增加,像我们现在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将近15万到20万。”

鲟鱼养殖车间里的“网红鱼池”

虽然鲟鱼个头大,但它们的生长对水质、水温、流速等各项指标都十分敏感,清江鲟鱼谷与多所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了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和量子高能水健康养殖鲟鱼等多项全球行业首创、独创的技术。同时,整个养殖车间的屋顶布满了光伏面板,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坚义自豪地说:“这些光伏面板共有16万块之多,不仅为整个车间提供电力支持,还能为鲟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环保这方面,我们整个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实现碳中和零排放。我们从源头开始,首先在饲料上就把蛋白的吸收率提高了98%,在这个行业里,1.2的饲料系数属于全球领跑。每个单池有一套水处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处理以后排出的水清澈透底,排放都达到二类水以上,是完全达标的。”季坚义说。

在清江鲟鱼谷的产品展示区,化妆品、皮革制品、生物制品等各色鲟鱼衍生产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季坚义说:“围绕鲟鱼的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运输、经营等各个环节,鲟鱼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了当地近千户农户,户均年增收在5万元以上。”新年新气象,他们也正谋划着新动作,鲟博馆、鲟鱼主题公园等特色项目已经提上了规划设计的日程。季坚义畅想着,鲟鱼谷项目全面建成后,不仅仅有养殖,还包括生产加工、旅游康养、科普宣教、休闲娱乐等等,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打造出百亿产业链,将不是梦想。

季坚义表示:“长江、清江禁捕以后的上岸渔民,我们是全部优先安排的。乡村振兴它一定不是个空的口号,一定是要有个产业支撑,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龙头企业来促进渔民长期稳定地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江豚爱好者近日在长江宜昌段拍到江豚跃出江面

记者手记

离开天平山村、沿江返程时,夜色已经逐渐弥漫,从跨江大桥一路过来,渐渐亮起了五彩斑斓的灯光。长江十年禁渔刚刚走过“三年强基础”的阶段,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23万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实现全覆盖,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幅水清鱼跃、宜居宜业的美好景象,也让我们对不远的将来充满期待。最近“6头江豚嬉水长江西陵段三江水域”的消息让“宜昌小江豚”刷屏网络,此行和它们擦肩而过是一大遗憾,但是我跟巡护队长有个约定,等开春之后再来一趟。这也是我和江豚的约定,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等着我。

编辑:杜文卓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