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6日消息(总台记者钱成 王利)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有哪些陷阱需要警惕?

 

每年高考前夕,都会有犯罪分子利用考生想提高考试成绩的急切心理,冒充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或教育部门内部人员,兜售所谓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并配上所谓的“准确率极高”“违约立即退款”等诱惑信息。待受害人上钩后,犯罪分子便会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其转账汇款。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会利用传送“样题试卷”等名义,向受害人的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借机窃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及银行账户信息。

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指挥中心民警张思初表示:“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轻信所谓的‘内部人员’,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骗局精准锁定了考生及家长。比如“准考证丢失”骗局,高考当天,部分考生家长可能会收到信息称,“孩子的准考证丢了,补办需缴纳费用,为了不影响考生入场,请尽快打款”。由于高考不能带手机,家长无法联系考生确认情况,情急之下便会落入骗局之中。

张思初说:“如果忘带或遗失了准考证,考生可以报告监考员,考点办公室会通知考生领队或学校核认考生,确认考生身份后会为其开具书面证明,即可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还有犯罪分子会在网络平台、社交群聊中散布信息,声称可以提供“短信橡皮”“无线耳机”等作弊器材,保证器材可以通过高考安检,并承诺在高考过程中帮助考生传递答案,其实都是借机实施诈骗。

张思初介绍:“高考时,各考点都会使用电子屏蔽器和无线电探测仪等设备来强化考场管理,所谓的‘高考作弊神器’根本无法使用。今年高考还首次在考点配备使用‘智能安检门’,从源头杜绝电子设备进入考点考场。”

此外,很多考试培训机构会以“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某某同学被录取到某名校”等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来吸引考生和家长缴费。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赵晶晶表示,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看,此类教育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行为等问题。

赵晶晶说:“虚构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过分的夸大和宣传、以学生和受益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宣传已成为培训机构实施欺诈惯用的伎俩。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更不能花钱买文凭。”

民警提醒,广大考生、家长千万不要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组织作弊、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都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赵晶晶介绍:“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代替考生考试,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严重危害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侵犯考生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公平公正。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作弊罪,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经营罪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罪名。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严重破坏国家教育考试秩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公安机关将持续保持对涉考犯罪‘零容忍’态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2023年高考安全,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指挥中心民警张思初提醒,大家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张思初说:“凡是涉及钱财的,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避免上当受骗。遇到疑难问题,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泄露给他人。如果不慎遭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