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晚高峰

央广网

[胜利回响]历史公开课:“支那”蔑称刺激国人

2015-07-09 16:51: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昨天开始推出全媒体大型系列报道《胜利回响》,这组报道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从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精选70个富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役和抗战名将,邀请著名军史学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进行深情播讲,通过重温抗战历史,揭示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总结、梳理历史规律,深刻思考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和现实启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多档广播栏目和中国广播联盟会员台将同步播出;央广网、央广新闻、国防时空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国广播客户端图文推送;腾讯新闻视频精彩呈现,欢迎您关注!

  如今提起“支那”一词,中国多数人已经很陌生,近年只有少数日本右翼分子的嘴里有时还冒出“支那事变”等语句,使国人想起那几十年称呼中的国耻。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华根本不以“中国”相称,而只称“支那”。当年对凡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来说,这是一个带有强烈国耻烙印的称呼,听到便会刺耳恸心。

  自从宋朝灭亡、元朝远征日本失败和清朝灭明之后,日本部分人认为东方的文化精粹已移到本国,认为东亚文化的中心转到自己国家,便不承认中华大地是“中国”。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并很快获胜后,东洋三岛上立即对中国转入为时半个世纪的轻蔑俯视,种种辱华之称陆续呼之而出。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一般采用“清国”。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日本人也不能再称“清国”,却长期拒不称正式国号而轻蔑地呼为“支那”。“支那”一词,有人考证它是对中国古代王朝“秦”的谐音,或是英文China的音译。这一词汇本身原先并无恶意,不过在中国已有正式国号的情况下,日本人拒不称“中国”却故意选择别号,本身就是一种轻侮态度。南京国民党政府在成立的头三年内予以忍受后,至1930年感到实在忍无可忍,才以拒收外交公文相抗议,日本政府才算同意在致中国的外交公文中称呼正式国名。在其它场合,日本人仍称中国为“支那”。

  日本使用“支那”一词,还服务于分裂中国的野心。所谓“支那人”的界定,只限于“本部”即长城之内十八省的居民,而对其他地区的人只以“满洲人”、“蒙古人”、“藏人”等相称,这明显是把中华多民族的国家割裂成多块,以利其分别控制。

  日本侵略军踏上中国土地后,又把“支那”这一辱华称呼带来。驻扎于华北的日军定名为“北支那驻屯军”,卢沟桥事变后扩大为“北支那方面军”。进攻华中的日军在攻陷南京并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前,其番号为“中支那派遣军”。直至1945年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率全军投降之际,他在日军中的头衔还是“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有些中国人愤于此词的国耻标记,在翻译中将其改译为“华北方面军”、“中国派遣军”,其实这未能准确反映出当初这一日语特定词汇的本意。保留“支那”原词不要改译,反而更有益于人们记住那些东洋强盗不仅以武力侵华,就是在言词上也处处侮辱我们的国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派驻日本的军事代表团到达东京后,发现某些媒体中仍出现“支那”一词,马上以战胜国身份一再要求盟军出面禁止。1946年6月,作为战败者的日本政府不得不向国内出版单位发通知禁止使用“支那”一词,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成果之一。

  后来的历史证明,“支那”一词在日语中得以消失,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战后普遍对美国顶礼膜拜的日本人震惊了!不能不对过去数典忘祖而一度轻蔑的神州大陆产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中国”一词,就此才真正成为日本人平时的口头语言。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强权和压迫的世界上,不自强就要受人轻侮。在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国名居然在日本长期不被使用而冠以辱称,原因也在于此。在日本人的口中“支那”改成了“中国”,虽然只是一个用词的变化,却是无数军民八年血战和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也是战后中国在世界上地位变化的一个生动体现。

编辑:姜萍

关键词:胜利回响;抗战;支那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胜利回响]历史公开课:“香蕉帝国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2015-07-08 16:24:00

[胜利回响]抗战历史公开课:从学生到侵略者

2015-07-07 16:14:00

抗战老红军张学振屡立战功 曾打得日军落花流水

2015-07-09 11:1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