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7日消息(记者王泽华 李健飞 李腾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切龙中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传承地。如今珍贵的传统文化,正成为当地奔小康的“源头活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9月7日推出《云上梯田 哈尼交响》。2020-9-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海拔约1600米,年均气温18摄氏度,在云南哀牢山腹地,阿扎河乡普春村切龙中寨傍山而建、居于云端,曲折的山路上下连接着村寨中为数不多的五十户人家,孩童嬉闹、鸡犬相闻。

  除草、灌溉……九月,村民在泛出金黄的梯田间劳作,伴随着最原生态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人们向自然表达着对丰收的祈愿。

  车志雄:哈尼族一年四季、过年过节,要做好几个仪式,为了秋收。

  世代与梯田打交道的哈尼族人在劳作中自然产生的多声部民歌,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岁的车志雄,就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县级传承人,他的父亲车克沙是省级传承人。好多同龄人都外出打工了,车志雄却坚定地留了下来。

  车志雄:传承我们哈尼族文化。我们的文化、节日啊。

  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摄影师、音乐家不畏风雨来采风,车志雄想留住独属于哈尼族的精彩。他拿起几年前慈善组织捐赠的一台摄像机,将哈尼族的四季更迭、风土人情一一记录下来。

  拍摄之余,车志雄在梯田里教孩子们唱哈尼族民歌,在火塘边给孩子们讲古老的传说,哈尼族的美好,他想让孩子们扎根在童年的记忆里。

  车志雄:不管是拍照还是录像,我都是教他们的,下地干活也是。不仅仅是为了多声部。《栽秧山歌》不是舞台上唱的一个东西,我直接移到梯田里面去唱。他们就特别感兴趣了,爱学。

  2014年,村里实现了4G全覆盖,2016年通了硬化路,两年前,乡村电商又让村子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来旅游的客人喜欢哈尼族的梯田红米,棕花茶、紫糯米也被当稀罕物买走,车志雄如今不用出门打工,也能衣食无忧。今年他正在重建老宅,准备用来做哈尼族的影像传习馆。

  车志雄:这个馆建起来了以后,传承力度就大了,太多了,看十天看不完。我们的文化就是不愁的。全都记录下来,拍出来。

  2019年底,普春村实现全村脱贫出列,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车志雄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守护哈尼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家门口过上更好的日子。

  车志雄:传统的“矻扎扎”节、秋收这些,四五十人一波一波地开着大客车来。大家回到我们家乡,一起传承我们农耕文化,外来的人多了,就有一份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