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在7月3日进行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英国大奖赛中,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中国车手周冠宇在一次事故中被顶翻并滑出赛道。幸运的是,次日凌晨,周冠宇发布微博报了平安,并称“Halo救了我”。

Halo是安装在赛车上的一个保护系统,因其独特的T字外形被戏称为“人字拖”。Halo刚出现时,被很多车手嫌弃碍事,但这个碍事的装置后来却屡次救了车手的命。它是如何做到的?民用级汽车是否也能装上类似的装置?

 

事故回顾

周冠宇经历的事故,出现在比赛的发车阶段。

比赛刚开始,梅赛德斯车队的车手拉塞尔与另一位选手争抢路线时,赛车发生剐蹭,撞向周冠宇赛车的右后侧,致使其以底部朝上的姿势滑出赛道,并冲出轮胎墙,车辆部分解体。赛会立即出示红旗,比赛暂时中断。

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发车时刻和下雨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两个因素。幸运的是,受损赛车的驾驶舱并未发生太大的挤压形变,Halo系统的T字支架上除了表面的些许残损之外,结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随后,周冠宇在网络上报平安,其所属车队的领队也表示,周冠宇身体无恙,将参与下一站比赛。

Halo为什么能救命?

这不是Halo第一次救了车手的命。2020年F1巴林大奖赛上,车手格罗斯让驾驶的赛车撞进钢护栏,车身燃起熊熊大火。当时也是因为有Halo,格罗斯让才没有发生更大的不测。

Halo系统由三根棱柱构成——中间的棱柱由强化的航空级钛金制成,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力,保证在事故发生时不会被压扁;两侧的棱柱与车体间的距离足够小,可以防止飞行的异物穿过Halo装置的空隙击中车手。另外,Halo顶部是由钛合金和碳纤维材料制成,可以起到“防滚架”的作用,即便赛车翻车后在沥青路面上滑行,这个装置也不会轻易断裂。

专业车评人、车手江伟麟告诉我们,Halo系统是车手用生命换来的。2014年,车手比安奇的赛车在下雨时冲出赛道,直接撞到了一辆正在实施救援的拖车底部,比安奇最终不幸离世。这个事故让FIA决定,在方程式赛车的开放式座舱上加上保护系统,并在备选方案中选择了Halo系统的“人字拖”设计。

Halo系统刚诞生时,车手们都不太买账,认为其遮挡视线。但从采用的第一年起,就有很多例子证明,Halo系统真的能在关键时刻救赛车手一命。

给民用汽车也安一个?

有人看到Halo系统的结构,联想到民用汽车上的A柱。虽然两者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A柱对于车辆的抗翻、抗撞、抵抗其他物体倾覆等安全性也非常重要,但民用级汽车和赛车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保护系统的设计也终究不一样。

赛车追求速度,为了速度需要不停地进行技术革新和细节调整,包括发动机技术的提升、车辆材质的轻量化和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造型;具体到每一场比赛,还要调教赛车的悬挂硬度、引擎扭矩输出、下压力、胎压等。而民用级汽车追求的更多是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当然,要说民用级汽车和赛车有什么共性的追求,那应该是——轻量化。

实际上,因为赛车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汽车部件,其实都来自赛车的尝试。例如涡轮增压和ABS,虽然两者最早应用于飞机,但后来其在汽车上的产业化最早是通过赛车试水的。多连杆悬架、高增压高转速的汽油机、空气动力学设计等也来自赛车的尝试。另外,目前量产车上笼形的安全结构车身、A柱的加强、前梁的溃缩设计、车门的防撞杆等设计,也都是从F1赛车上发源。这些“赛车级设计”,经过大量的产业化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的可操作性,最终应用于量产的民用级汽车。

如果有人对Halo系统动心,决定自己安装一个,那恐怕不能对成果抱有太高的期待。一方面,只有极少数的爱好者,自己动手时能够达到主机厂试制样车的水平;另一方面,材质和加工方法也是Halo系统的关键因素,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具备焊接和塑性变形这些材料的能力。改装的最终成果与赛车的Halo系统相比,恐怕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监制:梁悦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马露丝 杨冉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