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韩雪莹)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你好,2022》,本期推出第五篇:《乡村小学里的“时髦课”》。

 

晚饭过后,布兵小学的住校生在操场三五成群地玩闹着。趁着老师不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在网络上发现的“新世界”。

记者:你们自己都有手机吗?

同学们:有!

记者:那你们平常都用手机干什么呢?

同学们:打游戏,抄作文,写作业搜题、找答案……

广西田东县祥周镇布兵小学是一所典型的“村小”。2013年时,这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近一半,缺乏父母监督、由老人代为照顾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甚至不愿意写作业,这曾是校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难题。这个学期,学校最新统计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02人,占比不到五分之一。

晚上七点,布兵小学的住宿生在教室里上晚自习(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晚饭后嬉闹的时间已过,7点,晚自习开始。

记者:今天晚上作业多不多?

学生:不多。

记者:都留了什么作业?

学生:留了语文。

记者:作业难不难?

学生: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一间女生宿舍里,几位六年级的住校生从学校的图书馆抱回了几本课外书,每天睡前阅读(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晚自习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学生自主写当天的作业,值班老师巡查秩序。布兵小学校长农益国说,自习时间的设计和作业量是相匹配的。“我们作业的布置是语文、数学老师互相沟通好的,谁布置得多,另一个就不布置或相对布置少一点。说实在的,我们以前也是这个量,这个量到现在可能还要加一点点,为什么?毕竟这个量像那些中等的学生,如果他认真写,三四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

“双减”这一年,布兵小学的“节奏”似乎和城市里的学校并不一致。实际上,这几年来,学校一直在尝试“加”点儿什么,加的并不是数语外的作业,而是让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路径。而这些路径中,已有一些被顺利打通。

“特别是2018年县运会田径赛,我们学校团体总分第二,我们是以学校为单位去报,其他乡镇是以镇为单位去报。我们当然很高兴了!(县)足球赛我们也有三连冠了,篮球、足球这些艺体类的,我们发展得比较好。”农益国说。

布兵小学校长农益国为学校和孩子们获得的荣誉骄傲(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艺术、体育类的素质教育,布兵小学更多以“少年宫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每周三和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类别的兴趣课程。六年级的黄佳欣是校女足队的队长,她的“足球生涯”正是从三年级时接触兴趣小组开始的。学校开设“少年宫兴趣小组”的这些学期中,她仅有一个学期选了电子琴,其他学期都“奉献”给了足球。

黄佳欣:那时候是在比赛当中,就想着(下午)第4节课正好是(校队)练足球,选足球兴趣小组就可以继续练。但是现在已经结束比赛,我好想去参加其他的小组。

记者:你最想参加什么兴趣班?

黄佳欣:书法,其实每个都想报,但是不行,(一学期)只能报一项,所以还是选择足球。我(每)一学期选一种(不同的)课程就好了,但是我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快毕业了,有点遗憾。

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足球兴趣小组(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常年练足球的黄佳欣希望能多一些精力选择其他的兴趣小组。相比坐在教室里读书,音体美这类课程更受这些打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们喜欢,扎堆报名的现象突出。校长和老师们定期开会商讨,兴趣小组的课程一年比一年丰富,特别是在这个学期,新增了国学、经典诵读、英语角、口语交际、数学兴趣等益智类课程,孩子们选课的模式也有很大变化。

农益国介绍:“之前我们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足球、篮球,一大帮人都选这个,其他组都没有人选。所以今年我们就有改变,分名额到班里面去,必须全员参与,哪怕现在你不感兴趣,你先进去听了以后,慢慢他们认识到还可以,这样就让他们尝试一下。下个学期我们就轮流选课,比如两个星期轮一下,最好能够轮一圈。”

布兵小学副校长辛萍芬用视频教同学们演奏口风琴(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新实行的“定额选课”,和正在计划中的“定时轮课”,一方面让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科学,另一方面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两年,布兵小学通过特招的方式,招进了两位年轻老师,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依然整体偏高,50岁以上的教师数量占比六成以上;学科分布也不够均衡,音体美教师数量偏少,全职英语教师仅有一位。拓展“少年宫兴趣小组”,老师们也在全员参与。布兵小学副校长辛萍芬介绍:“年龄长的老师也有他们的特长,比如说他们会围棋、象棋,乒乓球也会打,之前他们就是运动健将。尽量发挥老师们的特长,我们安排工作的时候也按这个方面考虑。”

布兵小学少年宫兴趣小组棋类课程(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语文老师向月秋调入布兵小学一年多。这学期,她负责新课程——国学兴趣小组的教学。一开始填报兴趣志愿时,全校只有两位同学主动选了国学。校领导班子“摸着石头过河”,决定试着开设这门课,孩子们不懂国学是什么,初次接触国学的向老师也对教学没有太多信心。

向月秋:到底学什么,孩子们确实不懂,喊了报名很久,名额我们还是协调过来的。可能就先讲古典的一些成语故事,讲什么内容我也不太懂。

记者:第一次接触觉得压力大吗?

向月秋:非常大。

记者:国学课也要单独制作课件吗?

向月秋:现在我还没有精力去做,我还是拿那本书投影上去然后讲。

记者:孩子们有教材吗?

向月秋:我已经发现了一本书,那本书是前段时间我去另外一个学校发现的,我要征求一下上面的意见,看能不能给学生买那本国学的书。

语文教师向月秋正在上课,她熟练地使用课件和投影,为同学们分析和修改作文(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定额选课”的模式达到了学校的预期,那些一开始对国学不感兴趣、后来被调剂到国学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意外尝到了“甜头”。

记者:上国学兴趣小组开不开心?

同学们:开心!我们准备过去了!

向月秋说:“我现在觉得他们蛮喜欢的,他们会说‘向老师下次你继续讲,我们要来听你的课’。有时候下课了,我还没讲完,有小朋友在门口瞄着我上课,我说‘你们喜欢听,下次欢迎进来’。我在想,不能只单讲成语,一些书法家、音乐家、科学家的故事是不是也能加进去。我觉得这里面的一些文化知识真的对他们非常有用,一些思想教育、习性养成都在里面。”

数学老师潘耀昌在书法兴趣小组教同学们练字(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尽管老师们大多是兼职教授兴趣小组的课程,专业程度有限,但这种看似“皮毛式”的教学,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兴趣启蒙的种子,让他们不再只想着跑跑跳跳,而是能坐得住、能学得进,从“动身体”变为“动脑筋”。曾经饱受冷落的科普类兴趣小组,在“定额选课”的设置下,也慢慢成了一些孩子钟爱的“时髦课”。科普类兴趣小组的大教室内,3D打印组、科技组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研究着。

科学老师黄利在3D打印兴趣小组教同学们使用设备(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三年级学生黄大恩对科普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这学期没能选中体育课、被调剂到3D打印课的三年级学生黄大恩,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使用3D打印机的程序,并成功地打印出了自己喜欢的模型,他甚至还略懂怎么修故障机器。

记者:下学期想选什么课?

黄大恩:还选科技(科普类),喜欢上了。科技那边还有望远镜,也可以到那边去组装玩具或者看科技书。

记者:有没有想过长大做什么?

黄大恩:做老师,做科技的老师。

坐落在布兵小学操场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科普类、部分艺术类兴趣小组就在这座教学楼里上课(总台央广记者 韩雪莹 摄)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