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习近平最新用典]备预不虞

2018-01-06 12:53: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习近平最新用典》,梳理习近平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经典名句。本期解读:备预不虞。

  央广网北京1月6日消息(记者刁莹 马闯)在提到“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时,习近平使用了典故“备预不虞”,指出,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本期《习近平最新用典》解读:备预不虞

  原文: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决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解读

  所谓“备预不虞”就是提前做好防范,以备不测。“备预”就是预防,“不虞”就是意料不到的东西。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一个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备预不虞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六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出使前,他派人去问:“如果在我出使期间,晋国发生国丧,我应该行使怎样的礼节?”当时他派去的人很不理解,认为现在没有这种情况,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季文子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意思是,我们现在提前做好防范,这是古代以来非常好的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现在去做准备了,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没有关系。但如果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临时去请教,这就很困难了。所以我们现在多想一步有什么危害呢?

  这就是备预不虞最早的一个来源。

  后来《左传》还有另外一个记载,成公九年,楚国去攻打莒国,莒国当时是山东的一个小国,觉得自己国家这么穷,不用做防备,谁都不会来打他,结果楚国在十二天之内攻打了莒国三个城市。然后就有一段评论——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说他依仗他国家这么小、这么穷、这么简陋,他就不做防备,这是最大的罪过;提前做好预防,就是最大的好处。这是备预不虞的第二个出处。

  后来,到《晋书》的时候就把这句话归结成我们熟悉的说法:备预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圣人常戒。

  所以这次习总书记的用典也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国家情况总体非常良好、乐观,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要居安思危,要备预不虞。

  这是习总书记对于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我们新时代发展方向以及包括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品格的一个汇总性的指示。

  除了“备预不虞”,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引用了多个典故。比如在提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指出,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本,指根本,元是最初的意思,“固本培元”指巩固基础和根本。旨在表达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编辑: 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