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李凡 河南台记者朱奕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江河奔腾看中国》,本期推出《黄河世家》。

 

在“模型黄河”试验基地,每年汛期前两个月,总能在这儿找到朱超。最近,他刚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河口研究所办公,再过些日子,他就要去山东东营的黄河河口模型试验基地继续忙碌了。

朱超:过去的重点不在那个地方(东营入海口),在下游和上中游。这些年环渤海湾也要有新的建设,包括那边的国家湿地公园也已经定了,黄河(保护治理)是个整体的方案,将来还得是“黄河人”真正把黄河给研究透彻。

试验基地里,近1千米的河道实体模型把奔腾浩荡的黄河下游河南段微缩在眼前。在这里,朱超写下的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洪水的考验,没有大概,不能估计。

朱超:今年小浪底要放多大的洪水,而且上游要来多大洪水,小浪底的调度出来了,我们一般5月份在这儿做一次防洪预演。

今年43岁的朱超老家在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也就是黄河抬“胳膊肘”的地方。

站在郑州黄河花园口段,朱超说,花园口引黄闸,是当年他的爷爷曾参与建设的工程,3年前改建,他又参与了设计评审工作。

朱超:把口扩了一点,主要是底板挖了好多,底板向下降了四五米,因为原来都引不上水了。

朱超的印象中,父亲话很少,可是只要坐到黄河边,记忆的闸门似乎立刻就自动解锁。

朱超: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大堤,包括我们走的坝,他就是亲身的建设者。

黄河宁,天下平。2021年10月,黄河实验室揭牌成立。专家们说,这是给黄河保护治理装上“最强大脑”,这个大脑最重要的部分是要初步建成“黄河模拟器”和“数字孪生黄河”。

朱超:等“孪生黄河”建起来之后,所有的这些东西,不光决策层,哪怕老百姓来看,他不但能把黄河的面貌看得更清楚,而且把黄河的治理看得更清楚了。他会知道,比如说我家这边有几亩地(用水)是黄河闸引过去的,但黄河闸是怎么引呢?每天给我放多少水?将来可能会发展到像城市里边的红绿灯一样,达到那种智慧化的程度。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