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 江苏台记者孙茂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适婚人群通过互联网婚恋平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这些平台是否能真正解决适婚青年的婚恋需求?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开展了涉及5家知名婚恋交友平台的专项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相关平台的用户信息审核水平与宣传严重不符,形同虚设,甚至有已婚的体验员用未婚名义,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认证并完成相亲。另外,平台的网站成为线下门店的“导流”收费渠道,部分平台还存在充值后不可退还的情况。

 

此次调研采取网络问卷和体验员实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7820份有效问卷代表的消费者中,94.9%使用过网络婚恋交友平台,近五成对网络婚恋交友平台总体印象一般,45.1%在线上婚恋交友平台注册时填写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真实。

体验员的调研反映出,多家知名婚恋网站在注册环节对会员的身份证明、财产状况等主要信息都没有强制性认证审核。因为普通会员无法与其他会员互动,体验员又在5家平台的网站充值10个收费会员账户,仍然没有收到审核会员信息的要求。

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负责人王国丰介绍:“消费者在线上网站无论充值成何种会员,所接受的服务都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看到的任何对方信息均可能为虚假或伪造,平台无任何审核或强制流程,也无任何特别提示告知消费者‘注册用户存在信息不真实可能性’,既没有尽到审核义务也没有尽到提醒注意义务。”

参与这次调研的消费者中,男性占53.6%,女性占46.4%。34.1%的消费者年龄在20-30岁之间,54.9%在31-45岁之间。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消费者占到近八成。根据问卷调研结果,在线上婚恋平台注册成功后,51.2%的消费者被诱导到线下门店继续消费。调研涉及的5家知名平台中,有3家的区域实体门店在体验员注册会员之后5天内电话联系推荐其线下“红娘”服务。

王国丰介绍:“客服会通过强调线下门店的会员更安全、更有保障、成功率更高,以此来吸引线上会员至其实体门店进行实名认证和服务体验。即消费者在网站上注册充值,不但要花钱购买不知真假的异性信息,还免费将个人电话等信息推送给平台成为进一步营销对象,线上网站已实际成为平台线下实体门店引流工具。”

有平台客服表示,介绍的异性会员都是在其线下门店做过相关认证,而门店会和公安部门联网核实会员信息,确保会员信息的真实,男性会员需要将房产、车辆等证明材料拍照上传,公司法务再和有关部门核实真实性,只有会员完成身份认证,确保信息真实才会提供一对一的“高级定制”服务。但在江苏省消保委的线下体察调研中,这家平台的不同门店对会员婚姻状况的审核水平不尽相同,其中一家店在男性体验员交纳会员费后隔天查出他是已婚,而另一家店没有发现一名交费的女性体验员是已婚。

另一家平台的客服表示,在门店刷身份证可以显示会员是否单身,并以此判断是否能够提供服务。但两名已婚的体验员以未婚名义购买其服务仍然通过。王国丰说:“两名体验员均只提供了身份证即完成了线下收费服务的购买。直至体验员完成第一次相亲后也未被查出婚姻异常状况,且调研中也未被强制要求提供房产和车辆证明复印件、收入流水证明等资料。”

线上问卷调研结果显示,36.3%受访者在婚恋平台实体门店购买收费服务金额在1.5万元以内,1.5万-3万元的占24.2%,0.6%的受访者消费金额超过10万元。部分平台及服务没有在明显位置提示退款规则。一个多月后,有体验员致电平台客服要求退款时,各平台才给出完整退款方案,还有部分平台存在充值不可退的情况。

针对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在报告中建议婚恋交友平台加强用户资料审核,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江苏省消保委副秘书长居上认为,相关婚恋平台的网站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交友工具,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电话号码,以便进一步营销。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部分平台还会通过格式条款,强制并迫使消费者“事先同意”经营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推销。居上说:“此类格式条款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存在强迫推销的可能性,如消费者进行网站注册,其后续的推荐服务应当仅限于对网站会员的推荐。婚介平台通过电话、短信方式引导消费者线下消费已超过必要限度,其行为理应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