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12月30日消息(记者王茂盛 王伟 青岛台记者闫莉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传承新时代奋斗精神,锐意攻克世界技术难题,用三年半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八年到十年的路,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

  “‘德翔’轮完成1394标准箱,单机效率47.6(自然箱),我们破纪录了……”

  12月17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次传来捷报,“连钢创新团队”在107号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47.6自然箱,第六次刷新了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回忆说,2013年码头规划立项时,全球30多个自动化码头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四家欧美工业巨头形成了行业联盟和技术垄断。当年为建好码头,项目组曾到国外考察,但国外同行们对数据和技术规范“连捂带盖”,甚至都不允许到现场近距离观看,“因为在接这个项目之前,我也没有见过自动化码头,那时候见过自动化码头的人可能很少(对它)有深入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013年2月,20多名青岛港技术骨干成立了IT、桥吊、轨道吊、闸口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拉开了全面攻坚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团队成员李永翠说:“研发的过程很坎坷,当时自动导引车已经开始单机调试,但系统还是总崩溃,跑一段时间就宕机,问题清单一长串,当时每个人压力都特别大。最后想办法跟合作方一起封闭开发,感觉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晚上的概念了。”

  自动化码头建设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多项前沿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甚至被业内称为“贵族码头”。对于青岛港的大胆尝试,业界充满了质疑。面对核心技术的封锁,“连钢创新团队”打响了一场自主创新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攻坚战役。码头上的桥吊高达上百米,遇到强风时容易发生移动甚至倒塌。对此,传统码头一般采取人工锚定的方式,而在无人的自动化码头,如何实现快速、自动锚定,成为摆在桥吊经理张卫和同事面前的一道难题。张卫说:“世界上没有这方面的先例,所以对这块的研发下了很大功夫,主要是在哪些位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精度能达到多少,来进行桥吊的锚定,图纸也出了五六版。”

  经过不断试验和探索,张卫和同事首创了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所有大型机械的快速、自动锚定,误差控制在20毫米以内。团队成员修方强说:“在常规的人工码头,锚定设备基本需要三十个人大干五个小时,现在我只要轻轻地一按键,两分钟,所有的设备就可以锚定到位,基本上是安全零隐患。”

  与此同时,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还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世界最轻、自动充电、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去年11月28日,对于团队所有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一项项“黑科技”令人震撼,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行云流水般高效作业,“5G+自动化技术”全码头覆盖,全球首创的智慧监管系统在这里得到应用。尽管自动化码头一期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早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之初,“连钢创新团队”就定下目标,不直接复制一期方案,要打造“生态2.0”版本的智慧码头。经过反复研究、科学判断,最终“氢+5G”成为自动化码头二期的主攻方向。团队首先拆掉了直径6米的大电缆卷盘和重达10吨的“大辫子”,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为轨道吊提供动力,实现了零排放。团队成员吕向东说:“在节能减排方面,据测算,每装卸一个自然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公斤,减少0.1公斤的二氧化硫。按照码头年吞吐量300万标箱来测算,如果实现了氢动力这种模式,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约2.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大约640吨。”

  剪掉了“大辫子”,又带来一个新问题,没有了控制电缆,轨道吊的高效作业靠什么来“远程遥控”?团队把目光放在了5G无线传输上,经过上万次测试、修改后,最终实现了5G网络下的桥吊、轨道吊自动运行控制和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等全场景应用。团队成员徐永宁说:“传统的通讯方式一般采用光缆和工业WiFi,它的基建成本周期比较长,有些场景不能快速适应,而5G能够快速部署,而且能够满足自动化码头设备运行的特点。”

  从开港作业至今,自动化码头几个主要系统已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团队成员、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总经理殷健说,经过这一次次优化升级,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灵魂、会思考,可智能决策、系统管理的“最强港口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