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赣州3月28日消息(记者谢元森 唐子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地处内陆腹地的赣南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2016年,全国首个革命老区内陆港口“赣州港”正式开通。依托集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加工、综合保税等产业功能的赣州港,赣州乃至江西融入“一带一路”的脉动。

  2月11日,赣州港实现全面复工复产。2月18日第一列中亚班列从这里开出去。现在中欧班列每周进来3列,出去2列。今年,赣州港还将实现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和多方式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境木材集散中心和现代临港产业完备、港城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国际内陆港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工地上的春天》,今天(28日)推出《红色热土,港通天下》。

  从赣州绕城高速南康东出口一下高速,路旁的野花已经绽放,右手边就是在建的赣州国际陆港国际木材集散中心项目工地,往来的工程车辆密集穿梭。项目负责人周洪坤戴着口罩,话语中透出强烈的紧迫感:“现在主体工程资源已经基本部署到位,马上开始主体施工……”

  有了这个国际木材“一站式”交易平台,2个月后,在南康这个全国最大的实木家具制造基地,企业主能在家门口尽情挑选来自全球的优质木材。“以后的展览、交易、营销等都在这儿了。在今年(5月份)家博会之前就要投入使用,工期比较紧,基本上我们都不休假。”周洪坤说。

  这样火热的在建工地,赣州港还有四五个。

  赣州港管委会副主任蔡湖南每周都要把这些工地跑一遍。在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赣南老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的快速建成,把沿海沿边的“国门”直接搬到了内陆腹地的革命老区。蔡湖南说,这就像让赣南坐上了“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快车。他告诉记者:“中欧班列我们开了一系列线路,打通了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四个口岸,整个中亚全覆盖,欧洲开行了22个国家;铁海联运我们开通了7个口岸。为什么这几年货源几何级上升,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赣州港初创时期,人员都是从各个单位、乡镇抽调来的,用赣州港综合管理部部长张贤彬的话来说,就像“草台班子”。他说:“我最早是当老师的。在沿海,港口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内陆这种东西很少见,大家都不懂港口经济。”

  刚来时,大学学中文的张贤彬和很多其他同事一样,都是港口建设管理方面的“门外汉”,大家一起边学边干。他坦言:“讲实话,压力也特别大,这些我们都不懂,但是我们要把它做好。所以我们要花费比任何一个港口更多的心血,我们要去学,做保税、做班列等,没有休息日,晚上一直到一两点。”

  让张贤彬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列中欧班列的开通。“第一列中欧班列的开通,回忆起来都想哭。当你想去开一列班列,当你提出这种思路的时候,人家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我们开班列,俄罗斯的铁路跟中国的铁路轨道不一样,要换轨,包括货源,要跟关检对接,跟国外对接,一个一个环节,我们像兔子刨土一样,一步步把它落实了下来。”

  蔡湖南和张贤彬他们的努力如今见到了成效,离他们的办公室不远的地方,一片密密麻麻的黄色标准厂房,聚集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南康家具企业,依托赣州港,它们走上了外向型发展道路。

  40岁出头的家具厂老板申飞平日里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捧着办公桌上硕大的地球仪寻找全球各种木材的产地。

  乘坐着一趟趟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本地生产的南康家具一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走进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铁路口岸隔壁的冷链产业园,冷链龙头企业龙泰安公司大年初一就实现复工复产。来自广东汕尾的老板吴桂龙正在调试冷链加工新设备,他已经在这里建成了12万吨冷链仓储加工产能,还有12万吨产能也即将投入运营。“一斤猪肉在我们这边20来块钱就可以买得到,再比如深海的一些鱼,三文鱼、鲍鱼、龙虾等,在没有冷链的情况下是没有卖的,现在有了。”

  春风拂面,工地旁边的小树已经窜出了嫩绿的新叶,小雨滴落在叶子上透出春天的绿意,蔡湖南满怀憧憬:“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运营这块按照去年的,略有增加;中欧班列开行300列以上,铁海联运(班列)1500列以上,内贸班列2000列以上,我们实现起来还是有信心的。今年围绕赣州港功能配套的完善,综保区、粮谷口岸、木材交易市场、冷链(产业园)二期这些工程我们还是在如期推进,应该能把疫情影响的时间夺回来。”

  吃穿用度,衣食住行,在张贤彬看来,赣州港的建设和运营为赣南老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他说:“港口目前对我们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整体思想的解放,环环相扣,整体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