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蒋雪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奖章。其中,一位身着柯尔克孜族民族服饰的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面带笑容,缓步走上了领奖台。这位77岁的老阿妈就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她作为义务护边员,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之上,坚守我国西部冬古拉玛边境线58年,带动乡亲巡边守边,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今天的(11日)特别节目《功勋》推出:《布茹玛汗·毛勒朵:把祖国刻在“心中”》。

  77岁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正在教小孙子认读“中国”两个字。这是这位柯尔克孜族大妈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汉字,也是她唯一会拼写的汉字。

  北纬39.8度,东经74.6度,平均海拔3000多米,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吉根乡,位于我国边境线的最西端。每天,祖国领土上的最后一缕阳光都会在这里落下。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着长达1133.7公里的边境线,沿途有大小250多处通外山口,仅靠边防官兵守防,力量还远远不够。因此,自治州内各乡的村民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义务护边员。1961年,当时只有19岁的布茹玛汗成为边防线上的第一批义务护边员。从走马上任的那天起,她每天都要至少走20公里的山路。布茹玛汗回忆:“当初条件特别苦,没有通路,就是走路、骑毛驴上去,去的时候两三天才能到边境线。那时候没有执勤房,下雨下雪的时候,只能在毛驴旁边躲避休息。但是作为中国公民,再苦再累,保卫祖国都是我的使命。”

  作为护边员,独身一人闯冬古拉玛山是布茹玛汗的家常便饭。在柯尔克孜语里,“冬古拉玛”是山高坡陡的意思。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0米,山顶海拔超过5000米,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泥石流和暴雪时有发生。布茹玛汗年轻时也曾遭遇意外:“山上还有洪水,脚肿得很厉害,林子里还有狼。我想了,被狼吃掉还是自己冻死都是白死,还不如学写‘中国’两个字,刻在石头上。如果有一天我平凡地死去,还不如像界碑一样,我刻下的‘中国’两个字会永恒地存在。”

  上世纪60年代,冬古拉玛边境线上还没有明显的界碑。布茹玛汗一笔一划地将祖国的名字刻在了每一块她能搬动的岩石上。从一开始需要刻几个小时,到后来变得越来越熟练,58年来,布茹玛汗已经记不清自己雕刻过多少块岩石,但当人们走过冬古拉玛的河谷、山坡时,总能看见这些刻有“中国”字样的石块。布茹玛汗说:“界碑附近的石头,只要我搬得动,我都刻上了,在山周围那一圈都有。每看到‘中国’两个字的石头,那些坏人心里头都会一紧。”

  为了守边,布茹玛汗常常顾不了家,带着一身伤回家更是常事。布茹玛汗的小儿子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说,自己小时候总是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家里吃不上饭,这么艰苦,我不理解。妈妈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有责任守边、护边。”

  顾不上自己的5个子女,布茹玛汗却对数不清的“兵儿子”细致入微。在边境线上救治被冻伤的边防战士是布茹玛汗常做的事情。到底救过多少人?她没有统计过,只知道自己的家人个个都学会了用羊皮、羊血救治冻伤、摔伤的拿手本领。

  在斯姆哈纳边防连和吉根边境派出所,没有人不认识布茹玛汗。虽然语言不通,但每个战士都感受得到她的热情和温暖。吉根边境派出所所长阿玛提·阿帕尔说:“我们民警平时到边境一线巡逻遇到很多困难,吃饭的困难、住宿的困难。她见到我们民警特别热情,好多生活方面都照顾得特别好,好像我们一家人一样,我们派出所民警都把她当妈妈一样看。”

  布茹玛汗的事迹,成为了边防连队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是每个新兵到连队的必修课。由于大多数官兵叫不上她的名字,为了好记好叫,官兵们就以她守护的山口为名,亲切地称呼她为“冬古拉玛大妈”。

  布茹玛汗说:“他们从内地过来,条件那么好,他们放下了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来我们这边保卫祖国,他们把祖国放在心里,把每一个村民当做亲兄妹一样,我要把他们当做亲孩子、亲家人。”

  2007年7月1日,65岁的布茹玛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中,布茹玛汗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的守边业绩。据最保守计算,布茹玛汗在守边路上留下的脚印多达1.6亿个,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两圈。面对“人民楷模”这份国家荣誉,布茹玛汗说,把边境线守好就等于守好了自己的家:“我们这个国家最西部、最不起眼的一个护边员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做梦都没想到。这是共产党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重视。感谢主席,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好边疆,这是我们每一个当地柯尔克孜人、每一个村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