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年网销9个亿,多肉控,看这里!|足迹

2019-06-07 11:52: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江苏宿迁耿车镇

  采访者/景明

 

  耿车,宿迁西大门,从行政版图上来看,耿车只是不起眼的苏北小镇,但是耿车是一个“多面体”,过去30年,它既有变废为宝的本领,又遭遇了垃圾围城的困境。

  从南京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北行驶,近3个小时车程,就到了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宿迁。下了高速公路,继续向西北方向开,当我们感觉路上物流大货车明显多起来的时候,不用看路标,基本可以确定,耿车到了。繁忙,是全国电商镇耿车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耿车镇电商物流产业园,从板式家具、子母床,到花盆、多肉植物,每天至少1千吨寄件地址写着耿车的大小货物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2018年耿车镇网络电商销售额50亿元,是全国三个实现“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之一。

  

  繁忙的耿车快递物流园

  其实,早在30年前,耿车这个江苏西北的普通小镇,因为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两次调研提出“耿车模式”而声名鹊起。

  

  1986年5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当时“耿车模式”作为经验被广泛宣传 (央广记者景明摄)

  30年前的“小耿(车)”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普通同学(乡镇)

  什么是“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耿车模式的特点:“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复合所有制结构。

  “四轮齐转”是指乡、村、联户、户四个层次办企业。

  简单说就是:家家户户办企业,人人争当万元户(个体户)。

  当年的塑料大王,如今成了电商达人

  邱永信介绍他开发的网络热销产品(央广记者景明摄)

  今年68岁的村民邱永信,是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1983年开始,他带着家人收购、分拣、加工废旧塑料,买卖十分红火。

  邱永信:“破烂堆里扒黄金,我们先解决温饱问题。那时候我一开始干,我一年能赚十万八万,也非常不简单了。买一辆旧的普桑车,可不得了了。买到家,小孩子大人一起到跟前看看,买小车了。”

  到1986年,耿车乡村企业发展到38个,户办、联户办企业发展到4567个,企业总产值达到3.17亿元。

  为什么大家听说过“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却少有人了解“耿车模式”?

  因为他,衰!落!了!

  老的“耿车模式”说明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行不通,走不远。

  最高峰时,耿车片区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达80亿元。耿车镇一度时期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基地。

  “耿车模式”还催生了一个新词——“耿车味”

  耿车镇大众村史庄组组长、废塑料大户朱杰:“宿迁人都知道两个味。闻到酒味就知道到了洋河(镇)。闻到塑料垃圾的味道,就知道到了耿车。原来,我干完活骑摩托车到城里吃饭,人家不认识我的,闻到我身上的垃圾味,人家就说,你是耿车人。房前屋后都堆的垃圾,河里都是黑水,青蛙、鱼进入就死。那几年得病的人也多。”

  这种“带着污染味道的GDP”,让人们不再以耿车为荣。2016年初,耿车人决心用环境治理守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仅用66天时间,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61个地磅、2100户设施设备全部拆除,一个存续30年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划上了句号。

  在史庄村的环境整治中,大伙还留了一台塑料破碎机在村里,牌子上面写着“告别过去”(央广记者景明摄)

  在耿车镇电商产业园,镇党委书记徐光良执意要带我看一副V形图。他说,理解耿车的转型,离不开这张图。

  徐光良:“全镇8000多户,4000多户在做。当时正在经历一场发展的V字期,2016年元月以后,经济明显下滑了。产值30多个亿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最关心的是,转型之初,能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整治后的耿车镇水美乡村刘圩村 (央广记者景明摄)

  为了给企业转型找出路,给老百姓找饭碗,徐光良到处求人,好不容易组织附近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到村里开了12场招聘会。没想到,几个月后,原本应聘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又都回来了。原来,耿车人还是喜欢自己创业。转型艰难时的茫然,徐光良记得深:有的大户直追到他办公室讨说法,问出路。

  徐光良:“有个大户卖红木家具失败了,又开日本料理,选点不对做不下去,然后又到我们农业园区了。到我办公室里面反复讲,书记这个多肉到底能不能做?他们夫妻俩连续两天来了两次,我没有一丝犹豫,做一定能做,肯定能把它做好。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分析全国的形势,分析当地的形势。”

  耿车电商创业带头人、江苏育美森园艺老板李平(左) (央广记者景明摄)

  徐光良说的是李平夫妇,他们废旧塑料生意做不下去了,便瞅准了在网上卖多肉植物的商机,但一开始有些用力过猛,第一单就从韩国买来80万元的高端多肉植物。没曾想随着天气变冷,大棚没装供暖设施,李平眼睁睁地看着成批的多肉植物死亡,每天损失上万元。从那时候起,他们开始钻研技术,一家人甚至直接从城里的大房子搬进了乡下的临时集装箱里,这样李平就可以24小时守着她的多肉植物“苗宝宝”了。

  李平:“我们全家就住在集装箱里,28个平方,我刚开始还回市区去住。后来,就住集装箱,孩子也送到寄宿学校去了。我对这一块儿很有信心的,前期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包括我自己的母亲,每次去都掉眼泪。”

  李平告诉我,他还去了南京找专家请教。两年时间,不仅完全掌握了400多种多肉植物的栽培技术。当初为了打开多肉植物的销路,李平误打误撞,尝试了一下在网上直播卖多肉,没想到这一尝试,还带火了当地的一个产业。

  耿车镇生态农业园优之雅园艺的主播,他们大都是本地人(央广记者景明摄)

  现在李平不仅耿车最先在淘宝直播上卖货的人,而且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还带动了一大批村里年轻人。

  客户:“岫岩来两棵。”

  主播:“好的。你要多头还是单头的?我们家不讲价,你别看他小,桩子都是老桩子的。这个是‘雪精灵’,这个可以不?其实这两颗挺好看的,真的,我给你上链接你去拍吧。上个18--6你到1号链接去拍。”

  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企业培育的多肉植物(央广记者景明摄)

  在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大棚里,我看到几万株多肉植物安静地躺在苗床的小格子里。离我不远处,3、5个园艺工人,一人守着一摊,摆弄着一个黑色的三脚架一样的工作台,低头劳作,自言自语。

  主播两人一组,一个人负责播,一个人负责后台接单。每天工作8小时,一半多时间都在连续说话,工作强度着实不小。

  记者:“这个是直播的后台是不是?”

  张玮:”对对对。像昨天成交了多少,1万块钱左右。每天都在播。”

  记者:“竞争也很激烈吧,有什么诀窍?”

  张玮:“这是我们自家的基地,自己培育的,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企业培育的多肉植物(央广记者景明摄)

  直播团队成员正在按照客户下单要求捡货、包装、配送(央广记者景明摄)

  耿车生态农业示范园企业的员工正在为直播做准备 (央广记者景明摄)

  镇党委书记徐光良告诉我,最近两年,多肉种植已经成为支撑耿车生态农业园区销量的主力,目前耿车已建成4300亩核心区、30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培育多肉植物6000万株。每天订单能达到5万单,2018年更是网销9亿元。

  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企业培育的多肉植物(央广记者景明摄)

  我采访过不少城镇,耿车干部的互联网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2016年就提出了“支部加电商”工程,把农村党员推向了电商创业的第一线。要求村支部班子有1/3以上的书记能讲电商课,1/3以上书记有电商致富项目,每个村居要建设电商示范点。

  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企业搭建的直播后台(央广记者景明摄)

  惊叹于直播带货的惊人流量,最近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一再在琢磨如何才能打造有竞争力的本土主播群体,把村里有直播意愿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请外面有经验的主播来培训,在当地打造一个网红直播基地。

  徐光良:“直播是经济的新增长点,我们要紧紧跟上这个时代,建设网红直播基地。”

  蹲点的时间,我更是从耿车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耿车模式”新的含义。25岁的王赞在大学宿舍创业,利用暑假期间在网上代卖老家生产的板式家具,两年多时间,他从贴牌销售到返乡建厂生产,大学还没毕业的王赞,已经注册了5个电商品牌,带领了20多人的团队,实现销售额3600多万元。

  王赞:“乡村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农村同样有很多机会。如果没有互联网我都不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按照传统的模式,不可能发展这么快。要感谢这个时代好!”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