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原子能加速度:让肿瘤消除,让土豆保鲜……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2019-04-22 11:44: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北京

  采访者|刘飞

 

  “10、9……5、4、3、2、1,起爆。”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破壳”时的声音,从罗布泊沙漠中升腾而起的巨大蘑菇云也是我对核科学的初印象。没想到,孵化它的温度有一股就来自我所生活的北京。

  “先有原子能院,后有核工业”

  北京西南远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简称“原子能院”)。这里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正是他们给我国“两弹一艇”技术攻关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

  

  国家发行的”一堆一器“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受访单位提供)

  它是我国第一个核科研基地,有人讲,是“先有原子能院,后有核工业”。也因此,它还有中国“核工业的摇篮”、“核工业老母鸡”等称号。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解说:广西富钟县采集到的铀矿石标本。当铀矿石的放射性使盖革计数器发出了“咔啦”响声的时候,毛主席非常高兴,说你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受访单位提供)

  83岁的张兴治坐在我的面前,我努力分辨他25岁时的模样。那一年,他刚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讯系毕业,被一辆大卡车拉到这里,搞加速器。这对他来说,就是从头学起。对那时的中国来说也是。

  张兴治:利用一切的学习机会,享受安排在日常工作的末位。我们当时没有什么条件,进城就是大卡车,解放牌大卡车上去也不要票就拉着进城。那么,我们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是1958年建成的。

  它是我国核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设备,1984年退役。我在三株小叶黄杨的掩映下,看到了这块天蓝色的“大磁铁”,一点儿也不显旧。如今它被放置在这里纪念那段岁月。

  我想,科学装置被这样放着,这在我国核科学事业初期是不太可能的。那时,缺少器材、元件,有些科研人员还得跑旧货摊去淘换呢。

  张兴治: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以后,国内的专家承担了加速器的运行和维修工作。进行了两次回旋加速器的改进,从一个固定能量变成了可变能量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这都是我们亲手改造、建造的。不让一个数据出一丝差错,操作台上那些100个密密麻麻的开关是3个人在那完成的。

  宠物饲料、医疗器械灭菌它都行

  采访到这儿,核科学对我来讲依旧是些重大、专业而又远得摸不着边、甚至就是些听不懂的东西。但其实,谁曾想,核科学早已经悄悄“潜伏”进我的生活中,参与其中的就有正坐在我对面喝茶的张兴治老爷子。

  张兴治:我们要搞民用的产品。从法文的图纸变成中文的图纸送到工厂加工。全都是我们自己造的。为了国家能生产出放射性同位素。而且,这是我们国家第一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那天晚上我们所有参加调试的人,都没有休息,大家欢声鼓舞。

  

  车辆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受访单位提供)

  体检时,查幽门螺旋杆菌用的就是放射性药品。这几天,进出原子能院大门时,为了防止人员和车辆夹带放射性物质,我们都要经过一道安检,用的就是核安保设备,去年11月的进博会现场也有它站岗。核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王国宝还告诉我,用低的辐照剂量照射能让土豆、大蒜常温贮存上百天不会长芽。

  王国宝:山东一个单位是做宠物饲料的,它一下买了我们两台加速器,生产能力都上来了,一年产值到20亿。因为现在出口的宠物食品要求都是无菌的、辐射灭菌,不能用环氧乙烷。我们国家出口一次性医疗器械也是必须辐射灭菌。

  加速器又出场了,但这次说的不是那块退役的天蓝色“大磁铁”,而是10MeV/20kW高能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它2014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别看是工业用的,一点也不比研究用的要求低:

  王国宝:要求能量要高,功率要大,工业化生产要求处理量要大。还有稳定性问题,因为工业用不能停机。所以就模块化,把它的结构越简单越好。把复杂的做成简单才能稳定。这个就是我们花了将近十几年时间,从基础开展研究,到装置研究,到应用。还是不那么容易的。原来反应堆加速器你也知道基本都用在科研上。那么我们把这个坎儿过来了。做科研的,希望把技术研制完了能有用,一个是国防,一个是老百姓用。不希望把东西做完了放那儿放着。

  

  加速器厂房内红色的门,有3米6厚,要将加速器产生的射线完全屏蔽

  消除肿瘤,让疾病的黑夜迎来曙光

  2014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制的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建成出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如今,可用于癌症治疗的230 MeV质子治疗回旋加速器正在调试。它就在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紧邻的1958年老厂房里,这段距离我走起来不过20步,却是中国核工业的几十年。

  吕银龙:这是个旧厂房,条件差一点。

  记者:可是搁着最新的设备。

  吕银龙:对。没办法,新厂房还没盖好。

  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主旨报告》显示,我国民用核技术发展迅速,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有专家预判,它的增长速度还将保持在20%左右。

  吕银龙:你看这个门都是最早的木头门。当时铁道都铺到这,为了运最早的那个加速器。这是我们后来改的,把铁道拆了,然后这边临时搭了一个钢结构的厂房。这些都是质子治癌加速器的配套设备。

  质子治疗是一种肿瘤放射治疗手段,通过将大量能量精准释放在肿瘤病灶来破坏癌细胞乃至消除肿瘤,对周边正常细胞伤害和副作用较少。

  记者:这是什么声?

  吕银龙:这是冷泵的声音……

  

  23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装置(受访单位提供)

  张天爵:把我们这里监控温度的曲线拿出来,然后和我们这个磁场的曲线画到一个坐标系里看……

  晚上10点到凌晨6点,科研人员一直在这里测磁场。用回旋加速器研究设计中心主任张天爵的话说,他们的任务之一是“抓鬼”。

  张天爵:那个楼灯都开、都关,这边都能感觉到。这个磁场就能知道了,干扰信号。为了要在这儿测量,排除干扰整整折腾了8个月。我们“抓鬼”最在行的是小殷,各种信号就去分析干扰的来源在哪儿。每天睁眼,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问题。需求这么大,国内病人这么多,还有这个技术,怎么着也是应该搞的。

  预计,明年质子治疗回旋加速器将调试出束,再放到医院和治疗设备进行联合调试,更多的人将会在疾病的“黑夜”中看到曙光。

  

   目前仍在调试

  城市不断发展,交通愈发便利,可这里仍旧算得上是在北京偏远地区。几十年间,核技术应用越来越多元,人们的选择也是。

  张兴治:谁不为自己着想呢?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处理好个人和国家任务的关系。我认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