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见证]赵季平:用音乐向时代致敬

2018-06-08 07:29: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展望。

  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国之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今天推出《赵季平:用音乐向时代致敬》。

  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记者冯会玲)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赵季平,1945年出生于甘肃平凉,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1984年为电影《黄土地》作曲,此后长期与陈凯歌、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合作,为《红高粱》《霸王别姬》《笑傲江湖》《水浒传》《大宅门》等上百部影视作品作曲。其个人作品集,就是改革开放40年文艺创作的一个精彩侧面。

  73岁的赵季平已是满头白发,步伐却快得生风。从事作曲40多年,采风的习惯至今未改。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江苏采风回来,脸上丝毫没有旅途劳顿的疲惫,反而多了几分收获满满的欣喜。

  记者:您现在依然觉得能够从民间汲取到营养?

  赵季平:对,这是艺术家、作曲家应该有的基本功,在生活中迅速发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很重要。我常说要把耳朵削得尖尖的,发现一些好东西,有些看着不起眼,但是你稍微吸收进来,能化腐朽为神奇。

赵季平接受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采访

  赵季平与电影结缘是从与陈凯歌合作《黄土地》开始的,而一炮打响则是电影《红高粱》里那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36支唢呐、4支笙、一面中国大箭鼓,高声齐奏。曲调融入打夯歌的素材,行腔采用山东地方戏曲柳腔和茂腔,加上陕西秦腔、花腔的唱法……无论是配器、演唱还是音乐,全都与传统配乐大相径庭。

  当年赵季平拿着曲谱准备进录音棚之前偶遇老师,曾遭到当头棒喝。

  赵季平回忆说:“乐队准备去录音,车已备好。老师过来一看我的乐谱,立马说这是在胡闹。”

  原定的四五十支唢呐齐奏,进了录音棚后被录音师紧张地一再提醒:声音撞过设备红线,必须得减。最后,赵季平和张艺谋敲定,唢呐数量控制在36支。

  赵季平表示,《红高粱》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心态,即妹妹大胆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气神就是国粹,他们要把中国人的精气神写出来。

  改革开放让当时的老百姓都有了精气神,这句话也是赵季平真实心态的写照。1964年他如愿考进西安音乐学院,但没过多久,文革爆发。老师们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父亲赵望云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

  1978年,为了弥补文革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损失,教育部制定了大学生回炉深造的政策,这让深感被时代荒废的学子们再度燃起希望。已经工作8年的赵季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那两年的记忆,他用8个字总结:如饥似渴,胜过5年。

  赵季平说:“那时,一天可以被当成几天用。一群有才华的人都聚集在那里,比如谭盾。经常有人蹭课,听音乐会、看参考片,还会蹭其他课。那时,学习了很多知识,相当于把你所学都顺了一遍,并且引发了很多新思考。”

  文革10年,中国电影百花凋零,万马齐喑。1979年10月30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上,邓小平对“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提法予以纠正,强调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具有改变走向的划时代意义。

  此后的若干年里,观念的逐步转型让电影人开始了一次次新的尝试。陈凯歌、张艺谋等一批中青年导演走出校园,盼着小试牛刀,而此时的赵季平,从中央音乐学院回到西安,也正一腔热忱,跃跃欲试。一群热血青年在西安相遇,碰撞出了作品《红高粱》,用歌曲吼出了压抑许久的心声

  赵季平: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说,胆子要大些,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一片新天地,保守没有希望。这反映了中国人在1988年时的心态。

  记者:一首歌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赵季平:对。

赵季平荣获的奖杯摆满书架

  自八十年代起,赵季平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影视配乐出现在一部部热播剧中,《霸王别姬》《大宅门》《水浒传》,几乎首首家喻户晓。他庆幸,在那个众人都怀着一腔热情为艺术的时代,自己和影视有幸相遇。对于三十年时代变迁中的点滴,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用音符一一记录。父亲当年教导他的艺术创作原则——“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赵季平一直谨记于心,并受益终生。

  赵季平说,那时,刚踏入电视剧领域,接触的就是《水浒传》《笑傲江湖》;2000年以后,接了《大宅门》;2004年以后,就是《乔家大院》。一步一步,反映了一种情怀。然后,步子再开始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文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印记,这就是那时中国人的一种印记,深深地留在那个时期,也留到现在。

  在2015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开放与自信,在赵季平看来,能够让更多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走出国门,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正是自己责任所在。

  赵季平表示,在参加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的时候,六个作曲家拍成纪录片,亚洲两位,日本武满彻,中国赵季平。他们说,赵季平的音乐是最中国的,说明音乐是相通的。在赵季平看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来源于爱,爱有多深,自信就有多深。

  只要不出门,每天上午9点到12点半,赵季平都雷打不动地坐在客厅的钢琴前创作新作品,安享被音乐包围的满足。虽年过古稀,笔下的热情却一如年少时炽热,只为用音符记下新时代更多精彩。

  见证者说

  赵季平:我见证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每走一步都有声有色。改革开放让我们成为受益者,在改革大潮中,我们在前面和一群有志向的精英创作着一个时代的印迹,这时更觉得时间宝贵。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静下心,用作品回报人民。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