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回家创业!]用良心做市场

2018-05-12 12: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喀什5月12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他们中有大学生,有农民,有白领,有企业家……在返乡创业的途中,他们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围?政策又该如何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系列报道《走,回家创业!》,今天(12日)推出第六篇《用良心做市场》。

  创业者——刘敬文,38岁,电商企业维吉达尼创始人,原深圳《晶报》公益周刊主编。2011年赴新疆喀什参与援疆项目,2012年创立维吉达尼。维吉达尼,是维吾尔语“良心”的意思。坚持从农户利益出发,坚持品牌和利润与农户共享,让农户和用户建立信任是他的成功之道。

  刘敬文创业的原点,就是朴素的礼尚往来之心。刘敬文回忆说,2011年去喀什时,当地人民特别热情,恨不得把所有最好吃的东西全拿出来。吃了很多好东西后,内心有点不安,他就想是否能做点事情帮助他们,于是他把农户的产品及故事分享到微博。

  记录着喀什农民劳作和丰收的微博意外火了,很多客户主动找上门,想采买新疆特产。大枣、哈密瓜、核桃、鹰嘴豆、糖心苹果……新疆物产极为丰富,销售渠道却相对单一。2012年刘敬文从老家广东来到新疆,一家意为“良心”的维吉达尼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创业者刘敬文却说,他成立的不是企业。他从来未把它看作一个农业企业,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农合的品牌,也没有标榜是公益机构。

  做的不是企业,而是与农户的平等合作,这是刘敬文反复强调的。比如推广新技术,他选择和农户一起劳作,用实干赢得农户的信任。

  刘敬文介绍,起初搭棚的时候,所有农户都摇头。但最后丰收了,他们就将农户请过来尝一尝,大家就开始服气。如果自己不做,没有示范的东西,和农户说半天,他们也不会相信。

  获得了农户的信任和追随,刘敬文却开始给农户们立规矩。刘敬文提出了一个产品标准,比如农药残留、化肥等必须达标,若不达标不接受,而且可能会追究责任。

  平等,代表着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稳定的收入与职业成就感。而合作,一方面是用组织化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刘敬文认为,分工细化的合作,能够让农户各显其能。他表示,若过于分散,成本很高。成立合作社,对比个人经营,其得到的资源更多、能力更强。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分工。擅长种植的就把种植做好。相互合作,每一个环节不一定很大,但是很强。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刘敬文在新疆扎根六年。当初做记者,自己很专业;而投身农业,刘敬文感觉到自身的短板。他坦言,自己肯定不专业,但可以请专业的人,包括现在招管理团队。创业的困难是,每一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创业最重要的东西是,只要每一天都将每一件事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做好;另外,在整个行业范围,比别人出色,这件事情就做成了。

  了解三农、学习农技、打通市场,甚至克服语言障碍,六年来,刘敬文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挑战困难。截至2017年底,维吉达尼在全疆拥有合作农户近3000户,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1500元左右。消费者规模更是过百万,销售额破亿。

  从记者到返乡创业,从铅字印刷到学习维吾尔语,如今刘敬文的身上已经没有做记者时的犀利,而是多了这片广袤土地带给他的敦厚和热忱。

  在维吉达尼的微博上,他们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把天然无添加、安全可追溯的美味新疆农产,送到心怀善意、珍视美食的人们手中。

  回望这六年,刘敬文认为现在的维吉达尼,已经超越了创业之初的目标。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合作品牌。现在最大的是德国和荷兰的一个跨国合作组织,它是2.3万户。刘敬文表示争取在3-5年内突破3万户,他很有信心。

  创业者说——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

  第一个感悟是赶上了特别好的时间,有了互联网、社交网络,把它变成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包括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第二个是一个国家之所以繁荣,离不开企业家的精神。国家应该有更多政策,包括社会舆论要宽容失败,创造一种更宽容的环境。最后一个感受是乡村振兴,这一块需要更优质的人来参与。返乡创业其实蛮有机会。

  创业指南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刘敬文通过农民组织、农业合作社,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形成合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可以搞品牌的。比如在日本及其他国家,主要是通过合作社、农民协会打品牌。我国在合作社方面,力量还严重不足。在政策上,可以明确地要求龙头企业,让利给农民合作组织、让利给农民合作组织成员、让利给普通农户。通过政策调整,让更多农民分享惠农强农政策带来的好处。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