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美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获奖

2017-10-10 08: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韩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时间昨天(9日)下午5点45分,2017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悬念——经济学奖被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奖项颁给了对行为经济学产生贡献和影响的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

  与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奖等诺奖“元老”奖项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1969年才第一次颁奖,是诺奖中“最年轻”的奖项,比其他奖项的设立和颁发足足晚了半个多世纪。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到底有何现实意义?理查德·泰勒因何斩获今年的桂冠?行为经济学又到底是什么呢?

  出生于1945年的理查德·泰勒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除了行为经济学,泰勒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金融学、决策心理学。

  宣布获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描述泰勒的研究(非全部内容):理查德·泰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通过举例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比如我们对理财的观点,在诱惑下你可能会去买庞氏骗术的产品,也就是10%—20%的收益,而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你不会这么做。但是人一般是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做呢?所以,这个研究成果的判断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有偏差、有诱惑、各种自控能力弱都会做出行为上跟正常理性下的不一样的选择。”

  泰勒的研究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在承认人自控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认为应该针对人们思维的固有弊端来创造性地制定一些“助推”式的经济策略,更有利于大众的健康、经济和幸福。他曾与人合著《轻推》一书,书中在分析了人类选择不理性之外,提出可应用“哄劝”的方式,促使人们做出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泰勒曾这样通过“助推”的思想来解释消费行为和政策行为:“假如我是一个葡萄酒爱好者,假如我路过酒铺就一定进去反复浏览,然后不知不觉手里拿着几瓶昂贵的酒走了出来。我这人对信用卡很感兴趣,我会告诉人们不要在酒铺里乱刷自己的信用卡,或者我给自己下规定,每个月不能花超过500美元在酒上,如果我超过这个限额,银行你要阻止我,为什么银行会阻止我呢?他们这样赚的钱就少了。除非我意识到银行这样做很大地帮助了我,这样当我需要按揭时,我会求助于银行,当我需要个人退休账户时,我会找银行,当我老了,我想投资年金时,我会找银行,但是只有你和银行是互相信任的朋友时才有好的结果。”

  陈凤英分析泰勒之所以能够成功斩获今年诺奖桂冠是因为其经济学理论与当前市场现象紧密结合,极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陈凤英指出,“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这跟市场有一定关系,市场已经变成了投机的市场,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泡沫越来越大,人性驱使人们去投机而不是去投资。现在很多市场行为是不理性的,比如虚拟经济的膨胀、实体经济的萎缩都不是理性发展。理查德·泰德的研究说心理作用在促使我们做可能非理性的投资,这种研究是跟我们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的,它是前沿理论,心理研究,又决定了市场导向。”

  看看往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研究,复杂的术语难免让普通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契约理论”,“市场力量和管制的研究”……其实,经济学理论看起来非常复杂,但经济学思想可以很简单——比如,1981年托宾因投资组合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别人问他为什么得了奖,他说,他发现“不能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

  有专家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分析的某些特点和趋势,是从新的角度重新观察经济体系的新方法。通过对泰勒行为经济学获奖的分析,陈凤英指出,以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会越来越偏向那些注重市场实际的、接地气的理论研究。

编辑: 张潇祎
关键词: 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非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