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金融理财报告:70%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7-07-26 08: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理财市场规模经历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人们对钱袋子保值增值的思考越来越多地看向了各种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手上有点闲钱,买哪个银行的哪款理财产品?或者钱多一点的考虑买个信托、私募等,是很多人都需要思考、做出选择的问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浙商银行昨天(25日)发布了报告《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面对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选择,我们的钱最终都流向了哪里?满篇专业术语的理财产品合同背后,你的低风险投资真的低风险吗?面对雾里看花的理财产品投资流向,普通老百姓又该如何去选择呢?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由于不同金融部门和机构的统计口径不太一样,记者拿到的报告中使用的很多数据是测算数据。报道详细分析了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报告显示,我国银行理财的总体规模由2012年的5.58万亿元增加到了2016年末的33.64万亿元,在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有约70%的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

  分类流向上看,保本和非保本理财的资金流向以流动性资产和债券市场投资为主,以非标资产投资和权益类资产投资为辅;结构化主体则以“应收账款”类的非标投资为主,以其他投资为辅。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汇总后的非标资产投资规模为12.55万亿元,占2016年末银行理财规模的比重为37.31%,近40%的份额,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债券市场投资占比。人们买的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占比很高,未来的趋势要继续等报告再发布,纵向对比。不过“非标”这个专业词汇背后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非标即一种准贷款,为何会增长快,因为房地产、基建、地方平台公司在正常渠道拿不到贷款,自身的风险和资产负债表受监管,非标用来给他们提供贷款,这可以说是各地投资理财市场的一个缺陷,反映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未完成,金融资产荒,大家不知道买什么,也反映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美国很多非标资产都变成标准化资产。

  普通投资者买理财时只知道合同上写着百分之多少投权益类,年化收益是百分之几,但并不知道实际钱投到了哪个公司的哪些项目。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和产品分析提出此问题,普通人无法穿透理财产品设计,看到实际钱投向了哪些行业、企业、哪些具体的底层资产、基础资产。殷剑峰表示,“09年前投资者买到的产品可以对应于可看到的底层资产,不一定安全,08年银行理财出现大面积亏损,有的银行海外资产腰斩,所以并不意味一一对应就安全。银行作为主动管理人替投资者去购买这些资产,有银行信用在里面,老百姓可以闭着眼睛买。这里涉及一一对应的穿透和引申出的刚性兑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未来不同机构对应什么产品如何定位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普通百姓手上有一点闲钱但不多,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尽量获得高收益,该怎么去选理财产品?

  学术报告没有去研究或者评价哪种理财最好、最适合老百姓,业内人士表示 ,如果某产品的收益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都高很多,通常风险较大,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你捡到宝了”。避开这种雷区之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想获得高收益,通常需要承受高风险,需要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选择。

  殷剑峰表示,尽管很多产品购买时看不到底层资产,但还是要追问理财经理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是银行代销的产品还是银行自己发的产品,性质是完全不一样,代销的产品背后完全是信托公司的信用在支撑,银行自己发的风险要低。另外大类资产比如股票、债券、商品等风险收益特性完全不同,需要提醒大家,无论理财产品由谁来发行,风险怎样,收益最终取决底层资产的特性。现在全球经济都在发生剧烈调账,货币政策、金融政策都在发生激烈调整,底层资产的价格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所以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还是买银行发的产品。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理财;金融报告;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