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耳顺始做寿

2016-02-09 08:30来源:央广网

丁丹丹认真地把肉切成66块

  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朱宏钧 刘思强 高莉 杜金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柳暗千株,蓂(míng)翻三荚,当年神岳生申。画堂庆会,今日贺生辰。”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过生日的本义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希望通过做寿来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表达对父母感恩之心。

  在现代生活中,围绕做寿的一些礼仪消失了,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被淡忘了。做寿变得简单,甚至异化成做样子、交份子。这一流传千年的习俗还会保有曾经闪亮的文化印记吗?

  “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白首齐眉庆偕老,五女争来拜寿翁……”

  2015年12月27日,丁丹丹早早回到父母家,这一天是父亲丁力中66岁生日,按照宁波当地习俗,她要亲手给父亲做一碗66小块的红烧肉。

丁力中跟外孙外孙女一起品尝刚出锅的红烧肉

  丁丹丹:要切66小块,因为现在民俗类的东西被忽略的越来越多了,有这样一个风俗,我们也传承一下。一个是给小辈看看,比较有意思的习俗,一个是借此机会,让老爸老妈也开心一下。1、2、3……还差四块。

  这个习俗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为什么要做一道红烧肉?丁力中老人说:说是一个坎儿。不死也掉块肉,女儿孝顺的话,她自己来做,她来补这块肉,就这个意思。

  丁丹丹有一双儿女,儿子11岁,女儿6岁,她希望这个习俗能继续传给他们。

  记者:你妈妈为什么做66块红绕肉?

  孩子:因为外公66岁。

  记者:这是宁波一个老传统你知道吗?

  孩子:刚刚知道。

  记者:以后等妈妈老了,过66岁生日,会给妈妈做吗?

  孩子:会。

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彩萍接受记者采访

  这里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东岳庙,地处繁华的朝阳门,往北是时尚的三里屯商圈,往南是热闹的世贸天阶。踏进庙门,街市喧嚣便被隔开,这里像是被遗落在时光之外,陪伴着民俗文物的只有叶子落尽的古树。

  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彩萍,在这个闹中取静的院落工作了13年,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很熟悉。

  李彩萍:过去是很讲究的。布置寿堂,中间男的女的摆的是不同的,有摆一个大寿字的,也可能是摆神仙的。之后两边寿瓶,寿帘和横幅这块。条案上要有福禄寿三星,有瓷制的,有木制的,还有掸瓶、茶叶罐,包括旁边的寿蜡烛,这些东西都有寓意。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的部分寿堂摆件

  寿幛、寿联、福禄寿摆件还有八仙桌,曾经鲜活的寿礼用品,从民间收集来,静静地留在博物馆。

  中国人过生日,起于魏晋,兴于唐宋。六十岁以下过生日叫“过生”,六十岁以上过生日,才能叫“做寿”。六十是耳顺之年,所以就有了“耳顺始做寿”的习俗。

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东岳庙中的寿槐

  老人做寿,全家要吃长寿面,面条要越长越好,这是天南海北的中国人生活中最温情的画面。一碗热气腾腾的寿面,寄托着儿女们的心愿,也温暖着老人的心。李彩萍说,这个习俗虽然保留了,但一些细节被遗忘了。

  李彩萍:子孙要把自己的面添几根给老人,要添面添福,叫填福填寿。现在没有了。

  山西商人老高今年68岁,老家在永济市蒲州镇南文学村,这里是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故乡。老高的母亲90岁做寿,高家兄弟姐妹按当地习俗,请了蒲剧班子来唱戏。

  老高:唱戏就是高台劝化了,(而且)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媳妇不贤就唱《杀狗》,劝他媳妇了。儿子不孝,就唱《三娘教子》。

  记者:您能为我们唱上两句吗?

  老高:唱两句?你们不要笑话噢。

  当老高给母亲即兴清唱上一段的时候,九十岁老母亲浑浊的眼神一下子清亮了。

  戏班子里吹奏乐器的四位老人平均年龄63岁,酸枣枝做的鼓槌、芦苇做的唢呐哨,都是自己做的。桌上一人一杯白开水,老人们坐在板凳上,卖力地吹上一天一宿,才挣到180块钱。

  记者:这个鼓槌,都是自己做的吗?

  老乐手:是的,山上的枣树枝做的。

  记者:像您这代人后面还有没有更年轻的乐手?

  老乐手:没有了,我们是六七十岁的,…将来以后年轻人就没人爱好这个,绝了。

老高与老母亲

  看着四个老汉饱经风霜的面庞,老高心里酸酸的。如今,村里人做寿或是办红白事,都爱弄个流行歌舞,请戏班子的少了。没人听了,自然就要没人唱了,子孙后代再想按传统习俗做个寿,到哪里去找戏班子呢?

  礼仪是一种文化认同,一些传统仪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味,仪式本身,就是在传承。李彩萍说,做寿不光是在感恩父母养育,也是在强调延年益寿的生命意识,提醒人们敬老崇德。老高回忆,他小时候,村里做寿的仪式很多,更讲究。

  老高: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儿女们提前做寿桃、夏天做寿面,条件好点的再给老人做上一身衣服一双鞋子。流水席讲究的是四个碟子八个碗,叫八大碗。一般排座位都有讲究,做寿的时候,晚辈长子长女在主席,老太太老父亲坐正中间朝南。

  老高90岁的老母亲耳聪目明,听老高说这些,忍不住插话:

  老高母亲:男的女的都按大小排呢……

  老高:现在弄的啥也没规矩了。

  老高母亲:不讲究。

  老高:不讲究。

  老高说,现在风气变了,做寿就是聚一聚,然后各说各的,年轻人玩手机,规矩仪式都没有了,也不懂了。

  老高:现在至多呢就是来了给几个钱,屁股一扭就走了。唱戏的也没了,热闹的也没了。唉!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文化印记;做寿;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