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河北多措并举打响“地下水保卫战”一年收效明显

2015-08-29 10:05:00 来源:央广网

沧州市吴桥县地埋式固定喷灌实验区(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央广网石家庄8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地下水,河北不会感到轻松。河北是一个严重资源型缺水省份,年均用水量缺口大约50亿立方米,这一大缺口,主要通过超采地下水来解决。由于多年的超采,河北省地下暗藏着6.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区,形成了我国乃至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深层地下水是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之一。为了解决多年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严重问题,国家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黑龙港流域作为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区,包括衡水、沧州、邢台、邯郸4地49个县、区、市。一年多来,河北压减地下水超采量7亿多立方米的能力,等于70个西湖的水量。在干旱的北方,河北省如何做到大规模压采地下水呢?让我们跟随记者去一探究竟。

沧州市吴桥县水肥一体化设施(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在衡水市桃城区种梁庄村,农民韩世军看着自己今年种的玉米长势喜人,心里乐开了花。对于这里的很多农民来说,今年最大的不同是,浇地用的水从机井水变成了黄河水。

  韩世军:这水来了以后,我种了9亩半了,节省水,节省钱,节省时间,原来是机井,得40块钱一亩地,现在20块钱就拿下来了。

  韩世军浇地的水,来自于180多公里之外山东省聊城市的黄河。衡水市滨湖新区水利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远距离调水实属无奈:

  负责人:我们的流域在太行山,我们这就是缺水。

  河北省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而衡水市又是河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到全省的一半。

衡水市桃城区2014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图(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由于几乎没有外来水源,衡水市农业灌溉长期以来只能依靠地下水。衡水市水务局计划科科长马鹰鹏告诉记者,在衡水可以说是机井密布:

  马鹰鹏:衡水的外来水源很少,每年的外来补给量仅仅在3个亿(立方)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衡水的小麦种植面积是400万亩,仅小麦的灌溉水需求就达到10个亿。就只能在地下水开采方面做工作,88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了8万眼机井。这就造成了地下水严重超采。

  说起越抽越少的地下水,衡水市水利局局长邢荣利也是一筹莫展:

  邢荣利:就是从五六十年代打深井抗旱灌溉抽地下水抽的,多年抽,抽了五六十年了,把地下水给抽空了。现在,是井越打越深,打到了500米了将近。出水量越来越少,泵的功率越来越大,浇地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用钱是越来越高啊,成本越来越高。

沧州市吴桥县地埋式固定喷灌实验区(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巨大的地下漏斗区。开机井,地下水超采;不开机井,农作物得不到灌溉。两难之下,河北省把目光投向了远在山东的黄河,引蓄黄河水补充水源。

  衡水市桃城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阵营,这段时间一直在七北干渠节制闸泵站施工现场忙碌着。他拿出两幅规划图给记者看:

  李阵营:咱们项目区是33000亩。从这1到2公里基本上就覆盖了。

  一年多来,衡水市已建设了水利工程项目40多个,占河北省压采工程项目总量的近35%。其中还把盐河故道进行整治,作为引蓄黄河水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引水成本。

  衡水市滨湖新区水利局负责人:只要来了水我们就收益很大,比如举个例子,用井水一亩地老百姓要用50元电费,如果用黄河水,包括水费、电费,所有的费用20块钱。

沧州市东光县一处扬水点(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记者调查发现,河北地下水超采地区往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备,水利投入常年欠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除了修建类似于引黄干线这样的大型引水渠,更为重要的,是要让遍布村镇的河渠坑塘连通蓄水,实现雨水洪水资源化,用天上的水来补充地下水。

  在沧州市东光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洪海透露,近两年,东光县利用历史上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坑塘作为蓄住雨水、洪水的工具,实施“一村一坑塘”项目,坑塘之间相互连接,为农业灌溉提供丰富的地表水。

  王洪海:我认为没有坑塘就没有压采,所谓的压采就是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水来了往哪里放?没有它不行。水来了怎么用?不做工程不行。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目前,农业用水基本上能够占到社会总用水量的七成以上,绝对是用水大户。在河北农村,随处可见的机井,依旧不断透支着地下水。

  不过,我们也看到,在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地区,通过节约农业用水、引蓄外来水源、造林涵养水源等多项措施,正逐渐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用水体系,成为当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区艰难而坚定的选择。

衡水市桃城区武家庄闸(泵站)效果图(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投资巨大的引蓄水工程,为河北地下水超采地区带来了宝贵的外来水源,那么这些水又是如何利用的?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当地民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在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农民陈宝玉蹲在地头抽着烟,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与村里其他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不同,陈宝玉今年家地里种的是谷子。

  陈宝玉:我们这个是作为试点。这个谷子比较节水,这是水压采项目,一般年份不用水。这谷子收成挺高的,一亩地收成七八百斤。种小麦浇4水,刨除费用没多少效益。去年种了十多亩,今年300多亩,咱得看效益。

  陈宝玉抛弃祖辈常年种植的传统作物,是因为桃城区首创的“一提一补”节水模式。“一提”,就是根据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将水价提高不同的幅度;“一补”就是将水价提高所收的资金按照用水单位平均补贴,概括起来,就是“谁节水谁受益”。这项政策让陈宝玉尝到了甜头:

  陈宝玉:他这个机制挺好,国家给补,俺这个村一家给补个两万多块钱,用水少就促使他调整种植结构,再一个,他浇水就不用大水漫灌了。这个机制没有“奖”和“罚”这一说,但其实用水少的就得了奖了,用水多的就挨了罚了。

衡水市滨湖新区盐河故道(央广网记者 王志达 摄)

  让农民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政策杠杆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在沧州市东光县,各村基本完成了水权证的发放。

  东光县大宁村水利股长尤庆林:给老百姓各家各户发了一个水权证,这个水权证是多少水呢?1亩地你给110方水,再多了不给了,再多了你得自己现买。

  东光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洪海说,通过颁发水权证的方式,让老百姓意识到,即使是相对低成本的地表水,也要节约:

  王洪海:这样教老百姓一种节水意识,有一个水患的意识在脑袋里,水来了白用那不行,尽管是地表水也不能白用。

编辑:许璐娜

关键词:河北;地下水超采;压减地下水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河北省首部城市地下管网条例9月起实施

2015-08-28 19:14:00

“希望工程 圆梦大学”资助贫困学子活动在河北张家口举行

2015-08-26 16:09:00

中关村与承德市在京签署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015-08-17 15:1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