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问诊京津冀]京津冀“大教育圈” 离现实还有多远?

2014-08-14 07:36: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杜震 陈庆滨 马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三地高等教育如何跨越省际的界限,破除地域的“藩篱”,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三地基础教育如何在户籍制度下更加公平,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机会?

  中央台三路记者深入探访京津冀,直击三地协同发展中的矛盾与困惑。请听特别策划《问诊京津冀》第二篇《京津冀“大教育圈”,离现实还有多远?》。

  北京郭女士家的孩子明年将要参加高考,虽然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她已经开始为孩子琢磨报考的学校了。郭女士说,北京好学校很多,暂时不考虑河北省的高校。

  郭女士:北京最好的学校当然是北大、清华了,其他的还有人大、师大,都是比较好的。天津有南开和天大比较有名。河北的就知道一个河北工业大学,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对于像郭女士这样的考生家长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数量为例,北京有26所高校,相比之下,坐落在天津市的行政区域内的河北唯一的一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显得形单影只。

  河北工业大学高教中心副主任于树江:全国只有一所211大学是“异地办学”,就是我们河北工大。过去我们河北省211院校坐落在天津,大家都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因为属地划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曾经造成河北工业大学定位发展的“尴尬”,总是担心在两地之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落地,河北工业大学也借着东风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不仅获得了天津市一视同仁的政策支持,还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对口合作。聊起学校未来的规划,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信心十足。

  张贵:我们河北工业大学没有超级计算机,清华大学有,我们的实验室就可以放在那里。我们这里有海水淡化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清华没有,就可以到我们学校来做。最终是实现共同联合、共同发展。不是简单地我们向对方学习,对方向我们输送。

  离开对口扶持,如何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天津、河北两地能够“自给自足,开花结果”?1999年,在河北廊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30多所高校组成的“东方大学城”做出了尝试。廊坊位于京津两地中间点,在这里平地起一座城不仅能联通三地,还能招商引资。这对于和北京相邻,但差距却在十万八千里的廊坊来说,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就这样,在多方一拍即合的推动下,当年大学城“张灯结彩”地开了张。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已经毕业工作多年的田洪悦还是兴奋不已。

  田洪悦:当时设施特别好,跟小城市似的,比北京都好。篮球架子就在我们宿舍楼下面,一二十个,那时候,特别方便,反正就是吃喝住行吧,在大学城想买什么都买的到。

  但是,近年由于土地管理、债务、收费等诸多原因,目前东方大学城内的高校已经缩减到9所,其中本科教育只有两所。如今被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和商业住宅包围的大学城,已经难觅昔日的风光。田洪悦说,尽管作为东方大学城标志的凯旋门还在,但是大学城内早已没有当年的人气。

  田洪悦:大学嘛,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现在再去,和大一刚去的时候彩旗飘飘、新生生机盎然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可以说破败不堪吧,反正我们宿舍楼什么的都没有了,就像一个空城,很多楼都废着了。哎呦,挺感触的。反正别的学校都不挂牌了,我想牌子都没了,学校可能也没了吧。

  对在跑马圈地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的大学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从已有的情况看,通过搬迁学校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效果并不理想。

  常纪文:大学,学生好搬迁,教师不好搬迁,因为教师有子女、有配偶,你让它两地分居吗?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外地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研究院、分校,有几个办成功的,都是半死不活的,这充分说明这些大学是不愿意去外地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好的大学搬到外地,最终办得一塌糊涂的现象。

  廊坊大学城的衰败也让人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离开北京的北京大学,还是不是北京大学?确实,学生可以搬迁,校舍可以新建,但是学校的百年传统、学术氛围又能否在异地开花结果,自然另当别论。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从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向外疏散的经验和历程看,挪动已有的“存量”资源非常复杂。现阶段可以鼓励北京高校将“增量”资源向周边辐射。

  张贵:不再去把北大、清华这些“国”字号或者“京”字号的高校把它移到外面,哪怕是把它的一个学院移到外面,暂时不要考虑这个。首先还是增量,这个是最容易做的,不涉及原有的学校搬迁的历史问题,它不涉及在北京的人才,不涉及北京管理教育人才的存量问题。

  面对关于“京津冀"大教育圈"离现实还有多远”的疑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直言,京津冀一体化核心解决的是环保和经济增长的问题,教育、医疗、户籍等都是配套问题。他坦言,在这一点上不能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望值过高。

  常纪文:前几天户籍改革方案出台,天津北京是严格控制的,怎么能够把户籍一体化,很难。因为这个地方有好的就业、医疗、教育,好的市政设施,但是户籍一体化,二十年、三十年可以实现,但是目前很难。一旦完全放开了,北京就乱了。首先要解决核心的问题,其他的东西慢慢来。

编辑:姜萍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