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麦收时节·双行线]麦客:越来越远的回忆

2014-06-16 07:04: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2002年 宁夏泾源 马万全拿着镰刀刀片(NHK纪录片画面)

  央广网北京6月16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郭长江 许新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收割、播种、粮食、汗水,麦收时节,金色的麦田里正在演绎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主题;工具机械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布谷声中,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上又在种下变革的基因。在不舍中前行、在纠结中选择、在分裂中成长、在迷茫中探索,仿佛双行线,交织缠绕,编就一个时代的图景。中国之声从今天开始推出特别策划《麦收时节·双行线》,我们带您一起——在金色的麦田里阅读时代。今天播出第一篇《最后的麦客》。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很多年前还鲜有联合收割机的年代,每逢麦收便人手紧张,于是成群结队的麦客就来了……如今,大型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多,传统麦客的身影便很难看到了。今年,麦子又熟了,而麦客的身影,我们还能见到吗……

  马万全(歌声):天上嘛下雨,地下滑呀,走到那路上滑不怕呀……

  2002年6月,42岁的马万全手拿镰刀,弓着腰,在河南巩义的农村一边割麦子,一边唱起歌。他和同伴从七百多公里外的宁夏泾源县来,靠帮人收麦子赚钱。日本广播协会(NHK)当年制作的这部纪录片就以他们的职业命名,叫《麦客》。

  今年,马万全已经54岁。又到6月初,往年麦客们外出割麦子的时候。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海拔近两千米的六盘山区,阳光炽热,但风还是凉的。马万全说,每年这几天,心就飞走了:

  马万全:那个不由人,一到收麦的时候心就走了,家里的活都没心思干了。

  1980年包产到户之后,马万全和老乡恢复了祖上外出做麦客的传统,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

  马万全:包产到户,自由了嘛。自己给自己找活干。哈哈。

  在六月的夏天割麦子,他们要尽量避开一天当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从凌晨就开始干活:

  马万全:月亮,亮亮的,能看见,又凉快。借着月光,凌晨3点就起来干……

  在2002年,4名麦客一天12小时能割6亩麦子,每个人挣45元,这比在家打工要强。但是如果开收割机,半个小时就能挣这么多。那一年,31岁的李新建从河北藁城开着新买的收割机到河南收麦子,他们被称作“铁麦客”,意气风发:

  李新建:这个车我看要是行,手底下松了我就再买一台。这是我的计划。

  “老麦客”受到“铁麦客”冲击,只能在机械施展不开的山区找到主顾。并不算富裕的河南农村,也让他们羡慕:

  老麦客:你这房子盖得确实挺好的。我们觉得有点羡慕啊……

  雇主:没啥,就是劳动致富呗……

  老麦客:你们这大概人均收入?

  雇主:纯收入两三千。

  老麦客:你们这确实不错,我们那地方……不行……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任芳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