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近日,媒体报道江浙一带所谓“两头婚”的婚姻模式,引发热议。所谓“两头婚”,一般是指男方不言娶,女方不说嫁,无彩礼、无嫁妆,各自户口不变更,生育两个子女各自继承一方姓氏的婚育模式。婚后两家都设婚房,夫妻俩依协商或生活习惯两边居住,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孩子管两边的老人都叫爷爷奶奶。

  关于“两头婚”,有网友认为是一种进步,“嫁出去的女儿再也不是泼出去的水了”;但也有人认为,“两头婚”看似解决了彩礼、冠姓等纷争,但其实更加固化了“男尊女卑”、“继承香火”的传统宗族观念,并且“两头婚”往往生育两个孩子,有可能给女性带来很大风险。女性会不会面临生育绑架?不跟家族姓的女孩子就不算自家“香火”吗?网友们意见不一。“两头婚”的社会意义又在哪里?“两头婚”和“两头姓”背后反映着哪些家庭观、婚育观的变化?

  社会学学者赵春兰田野调查“两头婚”:需要“父辈的妥协”

 

  水村是位于浙江北部、杭州西郊的一个行政村,距离阿里巴巴信息园仅5公里。也许“圈外人”觉得“两头婚”很新奇,但水村的年轻人却觉得这十分平常,甚至都没有想到会引发关注。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赵春兰对水村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两头婚”在水村及水乡文化圈中占比70—80%,在年轻人中十分普遍。

  赵春兰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的放开可以视为“两头婚”的起点。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后,很多家庭都面临着家庭的延续、财产的继替、养老和情感陪伴方面的问题,二孩政策的放开为他们灵活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两年间,赵春兰积累了十五、六万字关于水村的访谈记录,追访了许多不同的“两头婚”家庭。赵春兰说,不幸福的案例有很多,也有选择了“两头婚”后失败的,但现实情况是,“两头婚”被越来越多实践,大家对于这种婚姻的接受度也在不断变高,人们在借鉴失败案例和不断磨合中寻找平衡。那些幸福的“两头婚”家庭有一个共性,即“父辈的妥协”。子代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主张,父辈也需要更加开明,双方家庭的默契度随着协商与磨合提升,矛盾就会慢慢变小。

  赵春兰认为,“两头婚”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产物。首先,它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仍受到传宗接代等理念的影响,但它同时又非常现代,在这个模式下,女孩子也可以继承家庭,包含了性别平等的思想。

  “两头婚”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觉得新奇,有人提出了质疑,对此,赵春兰认为,首先应该对个人表达尊重。大多数“两头婚”是本地两个家庭的结合,男方理解女方家庭接续的需求。对于女性来说,既可孝顺公婆,也可照顾父母;对于女性的父辈来讲,他们也会有更有保障的养老体验,“两头婚”的选择是由双方家庭、父辈、子辈共同做出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对中国整体生育率、结婚意愿、养老等问题的一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