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记者丁飞 李凡)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河南二里头、安徽禹会村等五处遗址陆续发布了重要考古进展,进一步丰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内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的网络面貌更加清晰,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自宫西路向西延伸400多米,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墙垣。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多个网格内均曾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显示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经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九宫格’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完全改变了我们原来对夏代后期都城布局的认识,原来认为中间是宫城,南边是手工业区,北边是祭祀区,其他地方是一般居民区。现在看来,它是有严整规划的,规划不仅是宫城居中,周围也有一些用围墙围绕起来的长方形区域,且既有贵族墓葬,也有遗址,所以我认为很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会单位。这非常重要,因为商代有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情况,也称‘族邑’,这很可能是夏代的族邑,是中国最早的族邑。”

  夏王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被称为“最早的王朝”,它标志着若干年的原始社会结束,数千年文明时代的开始。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为调查“夏墟”,率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至今已有60年。回想过往,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不由感慨,二里头遗址近期的新发现让人振奋。杜金鹏说:“二里头遗址发掘60年了,前40年属于‘瞎子摸象’的阶段,在一点一点地拼凑遗址的真相,花费了很多功夫,但总是没有找到大的头绪。最近20年,在新的考古学理念的指导下,二里头遗址的工作进展很快,真正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把二里头遗址的城市聚落研究得越来越清楚了。”

  二里头遗址规模较大、布局规划有序,近年来方正的宫墙和大型夯土宫殿建筑、贵族墓葬、祭坛、铜玉礼器群及绿松石龙等重要发现,体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等级分明以及统治格局的井然有序。目前初步推测,二里头遗址应是王国的权力、祭祀、礼仪、经济等方面的核心区域。不管是遗址,还是所处的年代、区域、文明发达程度、发展阶段等均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相符合。

  此外,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出土大量玉石器制作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推测应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王巍说,这极大地丰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内涵。“黄山遗址的玉器,年代远远早于夏代,说明中原地区对玉的制作以及重玉、爱玉的风俗有悠久的传统。到夏代,玉器成为表明贵族等级重要的象征,这种习俗可以往前延伸到距今5000年前后。”

  记者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还了解到,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发现一处粮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此外,河南平顶山余庄遗址发现河南境内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礼制色彩最明确的龙山文化墓葬,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略早于夏代的高等级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