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国无偿献血人次连续20年增长 2018年达到近1500万

2019-06-10 16: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国家卫健委今天(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无偿献血的工作情况。每到高热、高寒的季节,容易出现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血液供应?去年3月,全国停止开展互助献血,一年多来,各地是否平稳过渡?

  我国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20年增长,201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接近1500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集量的稳步增长,从源头上保障了血液的安全供应水平。“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建成覆盖城乡、贯穿东西的血液服务体系,我们不断加强血站的质控体系建设,建立高危人群献血人员屏蔽制度和血液的冷链管理制度。”

  根据介绍,目前我国血液报废率、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持续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有效缩短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基本阻断HIV等重点传染病经输血途径传播。

  2018年3月,全国停止开展互助献血,针对存在的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问题,周长强介绍,各地建立了多层级的血液预警和调配机制,确保急需。“积极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进一步调整血站的布局,提高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总体而言,各个地方都是平稳过渡的。针对极个别地区出现的季节性包括偏型性的用血紧张情况,我们也通过发布血液的预警调配机制有效进行了保障。停止互助献血之后,除了极个别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全国目前基本上临床用血就来自于无偿献血。”周长强说。

  本周还是老年健康宣传周,目前我国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那么针对老年健康服务,下一步将有什么样的规划?

  当前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有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较大。

  2017年,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提高生命质量。经过一年多的开展,安宁疗护已形成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和远程服务5种模式,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今年卫健委还将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试点范围将扩大到上海全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其他省份的71个市(区)。

  王海东介绍:“我们今年即将出台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个方面。另外,我们今年还要完善一些标准规范,比如出台安宁疗护用药的指导等。此外,我们要把第二批71个试点市(区)的试点工作要好,尽快把安宁疗护在全国全面推开。

  同时,我国对高龄或失能的老年人上门健康服务也严重不足,王海东表示,一方面是基层缺乏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些标准和规范,今年将在部分省市开展失能老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他说:“我们国家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顾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照顾的费用支付的稳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方面服务严重缺失。下一步我们将出台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其中就包括对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的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顾、对上门服务的加强等。另外还是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