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球首场神经影像诊断“人机大赛”启幕 面向全球招募参赛者

2018-05-08 16:4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对于医疗健康的贡献更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医疗领域的“人机大战”不断拉开帷幕,不仅有中日友好医院开展的皮肤科“人机大战”,也有北京友谊医院举行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性质判定的“人机大战”。

  今天(8日),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天坛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全球首场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备战,并面向全球致力于攻克“脑病”的医生招募参赛选手。人脑疾病“电脑”诊断是否要成为现实?

  此次大赛通俗来讲就是“人脑”和“电脑”比赛读取人脑医学影像片子的速度和准确度。“电脑”选手是医疗AI机器,中文名字叫“天医智”。这是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CT、MRI神经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与此前的“人机大赛”不同,这次比赛围绕的是人类健康领域最为复杂的脑部。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表示,此次比赛想要验证人工智能最近一年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是人工智能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第二是脑出血第一次血肿扩大的风险,第三是缺血脑血管病读片的速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医生体验人工智能的优势,也期望更多医生不要拒绝人工智能。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昊说,比赛分A、B组进行,内容包括:颅内肿瘤CT、MRI(核磁)影像判读;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及血肿预测;脑血管病(狭窄、微出血、梗死、脑白质病变、腔隙灶、血肿)病灶标识,出血体积及梗死体积测量。比赛胜出者有望获得30万元的奖励。经专家认定,200万元的课题科研经费也会被2名优秀的胜出者“抱走”,“第一组集中在颅内肿瘤的判断,通过全国预赛选拔前6名,同时邀请国内外4位专家组成团队,挑战机器人,半小时10道题,用读得准、读得快这两个标准来评判成绩。”

  据了解,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不可逆性,致残致死率很高。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复杂程度高、定位诊断难度大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基层临床的误诊率、漏诊率居高不下,诊断效率在低水平徘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学中心行政主任高培毅做了一辈子影像学判断,他提到,天坛医院的人工智能在脑肿瘤的诊断上,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他的诊断水平。对一些日常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借助机器完成,让医生腾出更多时间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让医生有更多时间接触病人,给病人提供更多帮助。

  北京天坛医院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之一,也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未来,北京天坛医院将展现出更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比如神经病理切片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脑神经疾病患者的智能护理;依据患者诊疗数据,AI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辅助医生决策;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康复智能化辅助训练。对于很多公众关注的未来是否有机器人参与手术的问题,王拥军给出了答案,“让人工智能去做手术的规划,比如某个病到底是介入还是开刀。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天坛医院新院区会有一个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基地,未来让介入手术由机器人替代人的功能。它比人还是要稳定,起码手不会抖。”

  4月28日,国办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从七个方面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医疗AI应用。图像技术是人工智能最成熟的技术。王拥军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在神经疾病预防、诊疗、预后和康复等阶段,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未来将在神经疾病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人脑”疾病“电脑”诊断将成现实。

  他指出,第一,人工智能可以把天坛医院最高级别的医生技术普及下去,把天坛医院最高的神经外科技术送到别的医院。第二,人工智能做到的是平时医生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此次比赛中的血肿扩大,如果人工智能学习后能帮助医生预测,可以改变未来对脑出血的治疗模式。第三,人工智能可以节约医生的时间,“我们在做研究时需要读取几百家医院上万张患者的核磁片子,图像识别在医疗上的需求也是最大的,读片子就需要一两年,而人工智能只需要10分钟解决问题。”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