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为杜撰? 人教社:该文有来源

2017-03-17 18:4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小时候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的时候,都不会去怀疑课文里的内容有可能是假的。可是事实上,它还真有可能是假的。早在2009年,杭州就有三名较真的语文老师,对一系列小学语文教材提出质疑,打头一篇就是《爱迪生救妈妈》,说7岁的爱迪生想出办法协助了妈妈的阑尾手术,救了母亲的性命。

  然而,时隔八年,这篇课文却依旧在孩子们的课本中。最近这两天,关于“假课文”的争议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对此,人教社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经向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声称这篇课文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阑尾炎却来不及去医院,只得在家中手术。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协助医生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可能不少人会怀疑这段话的真实性。然而,这篇值得推敲的文章,恰恰出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爱迪生救妈妈》。其实早在8年前,浙江有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就曾对一系列小学语文教材真实性提出质疑,第一篇就是《爱迪生救妈妈》。别的且不论,据历史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的记载是1886年,而按照课本里说的,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协助妈妈阑尾炎手术成功那年仅仅7岁,也就是1854年。湖北某小学语文老师徐宁认为,设置这篇课文是为了重点讲爱迪生的机智和对妈妈的爱。但是,细节不清、不严谨的地方很明显。

  其实语文课本真实性被质疑的文章不止上面一篇。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说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父亲冲向儿子学校。但事实上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1994年1月17号的凌晨4点多,即使地震中真有父亲救儿子的感人故事,也绝不会发生在凌晨,还在上课的校园。一位已教了10年小学语文的教师对记者坦言,她遇到不确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教给孩子,而是会留有余地,聚焦写作手法、忽略背景内容,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教学,而非真实故事。但对于不少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来说,或许就会很难协调处理“课文有争议”的情况。

  一位老教师建议,“有这么多专家进行编排的话,而且经过这么多次改版,真实的,必须是正确的,我就这么跟他们(年轻教师)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也就是不要盲从。”

  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对教材的真实和准确性都深信不疑。

  所以教科书一旦出现问题,给孩子以后学习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人教社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近日对此回应表示,关于《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人教社已经给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但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它有相应的文章来源。而曾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则认为,课文中出现争议内容,原因有多重可能:一要看原文是如何;二要看是否是编写者对原文有所改动;第三,还不能忽略当时的时代背景。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分析,课文出现史实性问题,主要原因是选取课文时,编写教材者仅从文学性或教育性的角度去衡量文章价值,而忽略了对其历史性和真实性的考察,“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强调的是‘应试语文’,包括学生的作文、阅读、背记。编写者不是强调通过教材来提高文学修养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而可能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确实存在部分编者会改动原文、甚至部分名家作品,以达到更好的应试教育效果。

  熊丙奇指出,“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已经有所曝光,包括一些名家的原著可能本来是这样的,但是在编写的过程当中可能会被编辑改掉,还作为重点让学生去学,让他去领会文章大意,甚至有些作品可能会违背科学常识,编故事一样。原意可能是让学生受到一些道德教化。”

  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认为,语文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有所谓的“出错率”。教材的管理部门应该实行问责制,小学教材如果普遍发现错误,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熊丙奇则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文选取,要注意文学性和历史真实性、科学性的统一。不妨尝试更加开放的课本编写机制。“语文教材的编写,不能几个人闭门编写,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学校都采用。而是应该建立一种更加开放的编写机制。出版机构出版之后由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选择使用哪本教材。如此,编写者就必须听取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使得这个教材的编写从封闭走向开放。”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语文教材;爱迪生;阑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