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晚高峰

央广网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中国已有31个项目列入名录

2016-12-06 18:29: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地时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今天下午,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情况做了介绍。

  听到二十四节气评审通过的消息,当时在现场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激动的站起来与周围的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不仅是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毫无悬念,体现教科文组织对这一项目的认可。这个项目能够入选,非常有意义,是一个重大突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古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刘洋说,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

  刘洋介绍,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紧密相关,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主要根据季节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是全球较早能够纪录春夏秋冬变化的立法。

  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至今仍是中国农民安排生产耕作的重要依据。这套体系,更是广泛影响着日本韩国等东亚季风气候国家,被国际气象届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标准,非遗分为五大类。“二十四节气”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刘洋介绍,“主要要求‘口口相传’的,这是第一个特点。表述一些传统艺术、社会民俗、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一些自然界,甚至是对银河系宇宙的知识实践。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全球华人都在使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比较符合世界非遗的条件。

  虽然说二十四节气深深影响着中国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现如今对不少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立春就意味着“吃春卷”、“冬至饺子夏至面”……

  在记者采访中,“二十四节气”除了决定特定时间吃什么,能说出它其他作用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记得“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之类的农事谚语了。

  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只有与老百姓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下去。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我国已经共有总计31个项目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了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了优秀实践名册,这个总数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编辑:杨璇铄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晓事一桩|二十四节气 品一品被淡忘的中国时间

就在前几天,“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气象界称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过很多人数说,二十四节气是服务古代农业的产物,现如今意义不大了。二十四节气真的“老”了吗?对于如今的我们,二十四节气还有啥用呢?

2016-12-03 10:41:00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2006年,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后来的申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3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报材料,包括申报文本、社区知情同意书、清单节录、照片和视频等文件。

2016-12-03 08:52:00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016-12-02 13:39: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