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全球华语广播网

扫描各国如何帮助孤残儿童远离“寄人篱下”

2014-05-10 13:31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目前,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残疾比例在逐年上升,有的福利院残疾儿童比例甚至占90%以上,福利院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他们当中有一些幸运的孩子,走出福利院有了自己的新家,他们的名字叫寄养儿童。

  民政部日前就公布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意见稿对寄养家庭条件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这份文件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是,寄养家庭有歧视、虐待寄养儿童行为以及借机对外募款敛财的,儿童福利机构应当解除寄养关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于娟娟:首先,从精神上没有给予的,可能他们从寄养家庭本身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很多寄养家庭对儿童会有歧视,会有冷暴力,对你态度不好,不能到桌前来吃饭等等。其次就是热暴力,有的寄养家庭对儿童有使用暴力,语言暴力、身体暴力,或者没有尽到及时九年义务教育,给他读书的权利,这个可能在实践当中都有出现过。

  于娟娟说,过去也有对寄养家庭孩子的跟踪回访,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应该予以完善和细化,确保落到实处。

  于娟娟:不排除有一些家庭可能在随访的时候,对孩子是一个态度,走了之后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我们很难通过回访的形式去发现,但是如果邻里之间或周围人能够及时地发现有那种对孩子的侵害行为,及时报告,随着法律的颁布、实施、完善,慢慢地应该形成这样的报告。

  >>南美:被收养孤儿容易受到精神虐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驻南美记者王觉眠:在南美,孤儿收养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充满人情味的热点问题,但是孤儿在收养之后如何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机制上的漏洞,社会力量往往集中在前期的收养评估阶段,但是对孤儿在新家庭的生活,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预防并且发现虐待,却没有一个有利的机制,更不要说给虐待孤儿的父母们量刑了。

    据当地媒体报道,孤儿在被不良家庭收养后,容易受到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虐待,比如辱骂他们,没有给予他们家人的地位,始终让他们保持疏离感,不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和社会。但是这些很难有一个评估标准,而社会福利机构往往又面临经费短缺、人手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很难做到经常回访,并且对家庭进行真正的评估。蜻蜓点水式的回访往往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但是在阿根廷、智利这些国家,民众监督的力量很大,尽管国家和福利机构不能做到深入回访,但是邻居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小看邻居大妈的力量,由于这两个国家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很高,这些邻居大妈都识文断字,法制意识很强,他们会主动了解被收养的孤儿的生活。如果发现有家庭虐待,他们会打电话给社会福利机构替孤儿求助,而这个时候,福利机构会针对个案进行深入调查,如果属实,会将儿童带回,并且在当地警察局对他的养父母提出虐待儿童的控告,最多可以量刑到32个月。

    在哥伦比亚情况更为严重,由于饱受恐怖主义的侵害,这个国家在战乱中产生的孤儿数量庞大,领养手续又比较简单,所以农村家庭将孤儿领养回去之后,让他在咖啡种植园里当童工为自己挣钱,孤儿变童工这个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这样的家庭居住偏远福利机构人手不足也很难做到回访,所以最近几年,哥伦比亚在收养条件上做了调整,经济条件提高,为的就是让孤儿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明霄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