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期,多地马拉松鸣枪开炮。3月23日,武汉马拉松赛后,张女士发布视频称,她意外发现她的号码布被人“套牌”,一位女性跑者用跟她一样的号码参赛,结果被官方摄影抓拍到,上传到了云盘。
发现被人“蹭跑”后,张女士称已经向官方举报,目的是找出“蹭跑者”,避免自己被意外禁赛。马拉松蹭跑是指未获得正式参赛资格的跑者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赛道参与比赛的行为。近年来,多地马拉松查出蹭跑行为,为何蹭跑现象屡禁不绝?蹭跑者又会面临怎样的处罚?
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作为赛事监管部门,他们会督促组委会处理张女士反映的被蹭跑一事。
其实,这不是武汉马拉松赛第一次被发现有人蹭跑。2024年4月15日,武汉马拉松组委会发布通告,组委会根据比赛监督、裁判员报告,录像、图片材料显示和相关参赛者举报,确认9人存在替跑和蹭跑等违规行为。4人违规穿戴他人号码布参赛,5人通过伪造他人号码布蹭跑。以上人员被取消比赛成绩,并给予终身禁止参加武汉马拉松赛及汉马系列赛的处罚,并报中国田径协会追加处罚。
2024年武汉马拉松组委会的处罚决定
在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看来,马拉松热度高,想参与的人数众多,但毕竟名额有限,因此有人就动了歪心思。
赵福明表示:“赛事本身有热度,容纳的选手又少,供不应求,导致了选手特别想跑,所以想一些办法进来参与。另外,选手未能严肃看待蹭跑,觉得无所谓,自己又不捣乱,这些都会让蹭跑不太容易完全禁止。”
运动博主大黑牛说,除了“套牌”蹭跑,也有蹭跑者从中途进入队伍。
“有一些跑友比较爱分享,领到自己的号码布之后,会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媒体,有蹭跑想法的跑友就通过彩打把这个号码布给复制出来。其实蹭跑者多数还是跑步的爱好者,因名额有限,很难中签,其又想跑,那就只好通过各种方式上赛道。其实这很难完全禁止,因为42公里的赛道比较长,很多蹭跑者可能是从中途进来的,所以管理上还是需要加强。”大黑牛说。
此前,有不少地方的马拉松赛查出过蹭跑行为。去年的兰州马拉松赛上,裁判就拦停过蹭跑选手;处罚最严重的是“终身禁赛”,去年11月,济南马拉松发布了12人处罚名单,其中两人因伪造参赛号码蹭跑,被处以“终身禁赛”的严厉处罚。面对如此后果,为什么依旧会有人铤而走险?
大黑牛表示,蹭跑的成本很低,很多蹭跑者只是为了参与其中。
大黑牛继续说道:“早上起跑之前的检录现场人山人海。靠检录发现‘套牌’蹭跑行为很难,因为彩色打印出来,基本上和真实号码布的颜色一样。因为要读取成绩,比赛的号码布背后都是有芯片的,它不具备防伪功能,只是用来计时感应成绩。一般这些蹭跑的选手,反正也不是入选的选手,其也不需要成绩。”
江西新余仙女湖马拉松赛事工作人员胡建刚坦言,每次办赛,蹭跑这种扰乱比赛的行为,都会让承办者非常为难。
胡建刚透露:“有一些跑友错过了报名,就会想办法蹭跑,一般都是仿制牌子,混在人群里一起跑。这就干扰了整场比赛的秩序,占用了比赛资源,对其他付费的参赛者不公平。而且可能有的‘套牌’蹭跑者,还会把真正号码选手的完赛礼品领走。”
北京一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认为,蹭跑对于公平竞赛和赛事文化都会产生恶劣影响。
“体育比赛最重要就是公平竞赛。每一个跑者通过合法的正常途径获得了参赛的权益,而被蹭跑者的‘借用’行为,本身就是对于竞赛公平性的一种破坏。在跑步过程当中,会存在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正常报名参赛者,赛会都会有其血型、紧急联络人的联系方式等。蹭跑者显然这些都是没有的,所以会为其自身以及赛会的安全带来隐患。除此之外,这种蹭跑行为本身对于赛事文化也是一种破坏。”张庆说。
对于蹭跑,跑友们的态度基本一致,都认为这种行为会破坏赛事的公平和秩序。
跑友李璐说:“如果有蹭跑者出现,像路上的补给供应、医疗保障等就不一定够,还会干扰正常报名的选手。其次,报名都要支付相应费用,蹭跑者不花钱还能正常跑,这对我们认真准备和遵守规则的选手来说不公平。”
跑友刘智勇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蹭跑行为肯定是不合规矩的,至少损害了比赛的公正性,这样的比赛也失去了意义。”
胡建刚表示,为了杜绝蹭跑行为,他们在每一届马拉松赛事承办的过程中,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对违规行为进行反复宣传和严厉打击,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比如禁止代领物资、给选手打验证手环、检录时检查手环等,是在赛前必须要做的。赛后我们还会根据跑友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罚。但因赛事规模大,现场人数众多,仍然可能有漏网之鱼。目前我们也在继续加大技术投入,尝试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来杜绝这些问题。”胡建刚说。
赵福明认为,赛事组委会需要继续加强管理,但要想完全杜绝蹭跑者,并不容易。
赵福明进一步表示:“我们反对蹭跑也禁止蹭跑,从而让我们有更合理的资源配比来保障参赛选手的福利和权益。我们也不希望在比赛中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及时进行一些人道主义施救和联络。如果说完全禁止,我持相对悲观的观点,因为42.195公里确实太长了而且是两侧,中间涉及到各种交互的人,组委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必须得考虑到对绝大多数选手的舒适度、流畅度感受的影响。想做到万无一失,这种资源投放我觉得实在是得不偿失。”
张庆则表示,赛事主办方加强管理,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蹭跑情况的发生。
“目前技术也非常成熟,我觉得加强检录工作和采取人脸识别这些是有机会的。此外,加大处罚力度,比如设置黑名单,让蹭跑者付出高昂代价,也会降低这种冒险的意识。”张庆说。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