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江苏台记者孙逸舟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钱成)近日,多位消费者向中国之声反映称,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骗局,有不法分子利用交易平台存在的漏洞,通过技术手段,让买家在并未实际收货的情况下,订单就显示为确认收货的状态,消费者最终钱货两空。情况究竟如何?

 

今年四月底,家住江苏苏州的李先生(化名)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上看中了一款手机,在与卖家简单交流之后,便支付了216元钱款。此时,订单处于买家已付款、卖家未发货的状态,钱款仍然在平台方。随后,卖家给李先生发了一个二维码,声称需要他支付一块钱的保价费用,并承诺会退还这一块钱。李先生扫码之后,页面跳转到了支付页面。李先生说:“付了一块钱之后,整笔订单就确认收货了。”

也就是说,李先生在扫描了这个所谓的支付保价费用的二维码并输入密码之后,订单就变成了交易完成的状态,李先生在没有收到货的情况下,钱款已经由平台方进入了卖家账户之中。

记者了解到,与李先生有相似遭遇的还有不少。在一个维权群中,声称被骗的已经有上百人。被骗金额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

受害者:输入密码之后,平台就自动确认收货,我的款就直接转给了诈骗分子,就是这么简单。

受害者:等你输入密码之后,就自动确认收货了。

在交流中,部分受害者也坦言,他们在选购一些产品时,确实是觉得其标价远低于市场价格,便有所心动。本来为了图便宜,没想到钱货两空。

此外,记者搜索发现,在该二手交易平台上,还有卖家公开出售此类骗钱的教程,售价398元。为此,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百分百保证成功,“有发件教程,和那个脚本使用的方法。我这边就有现成的,之前搭建过。”

之后,记者向平台举报了该商家。不久,平台给出的投诉结果是举报不成立。

针对此事,包括李先生在内的多位受害者都先后向平台反馈过,不过截至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平台工作人员说:“我们这个系统正在完善,请您耐心等待。”

发稿前,记者再次搜索发现,此前联系过的售卖相关课程的店铺已经被平台下架。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法律专家陈爱武指出,遭遇该类骗局时,消费者首先应当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的真实信息,消费者则可以要求进行赔偿,与此同时,平台在发现漏洞后未能及时处理,也可能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陈爱武说:“民法典一千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受侵害人可以要求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也就是平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网络平台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导致损害扩大的,扩大部分的损害要承担连带责任。”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工作人员徐悦表示,平台方首先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堵住安全漏洞。“像这种代码层面的骗局,普通消费者是很难识别的,平台就具有第一监管责任。要坚持预防大于治理的理念,平台应当周期性地对代码进行漏洞的巡查和补缺。当接到一些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时,也可以及时进行下架和禁封,去协助消费者追回损失。”

徐悦提醒,在进行二手交易时,应充分了解价格和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要对低价陷阱和网络诈骗保持警惕。“在平台上交易时,不要脱离平台,尽量使用内嵌的交易程序去付款,不要被骗子的话术诱导,去扫描一些二维码或者点击链接,用聊天软件进行交易。也可以使用同城面交的方式去降低风险。”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