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我国残疾人生存状况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强调。

习近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创新残疾人就业措施,通过加强职业培训等让残疾人的就业路越走越宽。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已达905.5万人。

在山东,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业、手工业,而是更多朝向人工智能、电商等新领域。济南市残联副理事长刘红卫介绍,济南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残疾人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

刘红卫:济南市在全国率先运用闭环式培训就业服务模式,推动残疾人培训就业供求关系良性循环。我们将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

随着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保障条件近年来显著提高。

近日(15日),由江苏省残联实施的全国首个AR眼镜进聋校校园项目在南京落地。借助融合了智能听觉等多项技术的AR眼镜,听障者能够“看到”声音,让学习更加便利。

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它(AR眼镜)通过语音翻译,在眼镜上方呈现文字信息,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力,弥补了在手语接收信息知识方面的不足。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社区雨东村,得益于当地残联实施的无障碍改造,62岁的张永利一大早就坐着轮椅,轻松地出了家门。

张永利:原来出门不方便,很容易摔倒,我上来都要我爱人推上来,加装了这个坡道以后,还有两个护栏,依靠自己的双手,扶着栏杆,自己就能上来了。

作为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从今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时,我国进一步完善针对残疾人需求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保障政策,织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截至2022年底,我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数达2761.7万,1209.3万残疾人领取养老金,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各级各类机构达8906个。

中国残联维权部主任周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残疾人事业法治体系建设、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及时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以更加有力的措施维护好残疾人合法权益,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编辑:顾涵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