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一批批新时代青年发扬奋斗精神,在西部、在基层、在乡村,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根据法律法规,他肯定也得给咱赔,不是给咱垒住了就是给咱掏钱……”

这位正在细致调解纠纷的姑娘名叫张俊。2024年7月大学毕业后,她背起行囊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成为一名服务于吉生太镇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张俊:因为我大学是在广西上的,是在祖国的南端,我想毕业以后再看看祖国的疆界,所以就选择了内蒙古,祖国的北端。

在这里,张俊最喜欢的工作就是跟着走村入户,为百姓调解纠纷,解决难题。在一次走访中,她发现牧民们经常会因为临时外出,导致家中饲养的牲畜无人管理。于是,她利用自己所学设计了一套自动喂食装置。

张俊:用了这个机器,农牧户一次加料可以外出几天,不用再担心羊的问题。像这一桶料,能喂三天左右,大概能喂50只羊。

张俊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虽然工作忙碌,但内心充实。在这里,扎根就是成长。

张俊:我觉得这片土地包容了很多,我也应该回馈这片土地。

眼下,正值水稻移栽关键时期。在贵州铜仁思南县塘头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当地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黎青春正在指导机耕手操作插秧机进行水稻苗移栽。

黎青春是一名“90后”的“新农人”。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号召回到农村老家,利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农业发展。

黎青春:因为父母都是做农业的,传统农业比较累,生产效率低,现在有我们年轻人的加入,依靠机械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黎青春的合作社除了耕种管收1000多亩水稻和油菜外,还向思南县的粮油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2024年,合作社全年服务田地面积超3万亩、农户超2000户。

黎青春:我们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一年)可以为老百姓每亩节约400元的成本。希望通过我们的示范和带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提高我们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里头村,八角种植是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驻村第一书记李灏牵挂的一件大事。2020年,从大学毕业的李灏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家乡广东梅州来到广西贺州。两年服务期满后,他留了下来。

来到里头村后,李灏一边打通村里的电商销售渠道,一边在产品供应方面花心思。2024年,他牵头成立了平桂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联盟”。

李灏:把各个村的帮扶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各村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还有信息互通。

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李灏耐心倾听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李灏从未怀疑过,扎根基层的这些年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李灏:在我不明白、不坚定时,我选择了自己去“看见”。我在这里看见了更真实的中国,感受到了更磅礴的力量,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编辑:李岸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