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记者孙鲁晋 张芷旖)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博物馆热”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升温,博物馆不仅成了城市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展现底蕴的“会客厅”,更是城市旅行中不可或缺的“打卡地”。参观博物馆,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织碰撞,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风尚。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一年来,已有180万人次走进这里,触摸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记忆。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博物馆“火出圈”的蜕变。从遗址发掘到文物活化,从学术深耕到文化传播,文博领域的工作者如何推动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如何用科技与故事赋能博物馆新叙事,让考古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围绕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接受总台专访。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何毓灵告诉记者,近年来,殷墟考古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底,发现迄今最长大邑商城市干道。
何毓灵说:“去年最大的一个突破是什么?就是在围绕着王陵区,我们团队找到了洹河北岸的道路网系统,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我们把这个骨架找出来了以后,城市的格局面貌就很清楚了。对于认识洹河北岸当时的道路和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让考古成果“走出实验室”,何毓灵团队创新展示模式,将车马坑遗迹的修复过程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亲眼见证文物从泥土中剥离、清理到复原的全流程,这一“边发掘边展示”的沉浸式体验现在成了殷墟博物馆的著名打卡点。
何毓灵说:“特别是小朋友很感兴趣,就是边整理、边发掘,边清理、边保护、边展示,这个在网上很受欢迎。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在博物馆里面去开一个新的,叫‘遗迹展厅’,进一步地向公众展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
新理念带来新热度。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年接待观众180万人次,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何毓灵认为,这是博物馆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静态展陈已不足以满足需求,必须用科技与叙事重构历史场景。他以商代武将“亚长”为例,通过骨骼分析还原其年龄、死因,再结合随葬的酒器、兵器与玉器,将冷冰冰的文物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透物见人,才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何毓灵说:“我们的‘亚长’,他是一个武将,是一个铁血‘亚长’的一种形象,我们把所有的文物也给它放到一起,通过这些文物来讲述背后‘亚长’这个人,让他的形象逐渐逐渐地丰满起来,这个就是透物见人,而不仅仅说我把兵器摆在这,或者把牛尊摆在这。通过‘物’来讲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以后再努力的一个方向,也许我们还会发掘出类似的这些人物。”
如今,影视作品也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破圈的催化剂。今年春节期间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影片中,商代青铜纹饰、神兽造型引发观众对殷墟文物的关注。何毓灵指出,电影中“青铜刀”原型源自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结界兽”手持的交叉兵器则与西周兽首形铜钺高度相似。电影作品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审美语言,这种“共情传播”既坚守文化根脉,又拥抱创新表达,是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
何毓灵说:“因为这个知识点,有感兴趣的人就会顺藤摸瓜,更多地去了解商、周,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因为能够找到一个共情点,是大家非常喜欢,非常萌的一种方式。通过动画的方式亲民化,更加容易让人接近,我们的哪吒能够冲出海外,有那么好的成就,对于我们文化的输出,对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很好的方式。”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的展陈
文化遗产的传承仍然在路上。殷墟已出土15万余片刻辞甲骨,单字约4500个,其中已有三分之一被释读。早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何毓灵就提出搭建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的建议,但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甲骨分散于全球各地,保存条件参差不齐,数字化标准尚未统一等现实挑战。
何毓灵说:“因为要搞数字化采集,它必须是三维的,这些数字化标准、硬件的标准、软件的标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单位与单位之间如何去共享?如何去搭建这个平台?所以今年我还是试图再提这个建议,能不能从国家的层面有一个政策性的、扶持性的东西,或者是有一个部门具体去负责。”
在何毓灵看来,中国考古既要“向内”深耕,也需“向外”拓展。他今年提交的另一份建议聚焦人才培养,呼吁在高校考古专业中增设世界考古课程,因为了解其他文明,才能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他设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赴海外实习,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何毓灵说:“今年我的一个建议主要是围绕着高等教育,从基础上培养懂得世界考古的一些人才。比如说已经有考古学专业的基础很好的高校,可以增设世界考古这些教程,甚至世界考古这个专业。另外我们也提倡‘走出去’的同时也‘引进来’,搭建这样一个学术交流互动的平台,积极鼓励一些学生到国外去实习。我们可以设立这样的一个基金,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国外的考古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跟我们中国汉文化、中华文明进行比较研究。”
谈及考古人的坚守,何毓灵感慨良多。“板凳要坐十年冷”,如今,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让成果更快惠及公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正践行这一理念,从发掘、保护到展示、活化,全链条无缝衔接。王陵区新出土的文物,数月后便能进入博物馆展柜。何毓灵说,考古不应止步于学术论文,更要成为大众看得见、读得懂的文化记忆。
何毓灵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博物馆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去年、前年刚刚发掘出来的一个新成果,马上我们就展示出来了。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把我们在田野上取得的考古成果,很快地在我们博物馆里面能够活化利用展示给大家。”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