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木刻传承人刘杰正在灯下静静地雕版,手中拿着38年前踏进这一行时师傅为他做的月牙刀。刀不停地落下,木板上的线稿渐渐凸显。

刘杰正在工作(记者杨钧天 摄)

门外,天津古文化街上人声鼎沸。“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年画古时因漕运而兴,明清时,每年上百万张年画从天津发往天南海北。年画生意只是天津商业繁盛的冰山一角。人口流动,商业繁盛,天津内城集市远近闻名,位于天津老城和海河之间的古文化街成为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几百年间,这里一直保持着城市商业区的地位。

步入古街,街道两旁,红墙绿瓦泛着温润的光泽,保留着百年前的模样。摸泥人张彩塑,尝狗不理包子,听“曲艺之乡”的快板儿、相声……中华老字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家林立,在新业态、新功能的滋养下,传统的老街“活起来”,展现津味十足的传统文化魅力。

天津古文化街(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一条老街 擦亮了老字号

年画(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贴杨柳青年画,曾是许多家庭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风俗。随着时代变迁,它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留下“娃娃抱鱼”的符号记忆。1986年元旦,天津古文化街正式开业。古文化街犹如一本“城市历史教科书”,唤醒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擦亮了“老字号”招牌,激活了非遗。刘杰说,古文化街扩大了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有人在这里观赏后,就追着他学艺,他自己都没想到,有那么多对老物件痴迷的人。

2013年,古文化街被列为天津市首批风貌建筑保护区。当地以财政补助形式引导,激励社会资金注入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保护,还大力支持非遗和老字号创新发展,探索“特色美食+潮流文创”“古法手艺+AI技术”等跨界模式,孵化了一批“老字号+新业态”首店。

如今的杨柳青年画店,老屋房梁的木头香气、年画散发的墨香里挤满了年轻游客,融入年画经典元素的T恤、立体画摆件、冰箱贴格外抢手。

天津杨柳青年画社创研发展部负责人江楠说,古文化街的人流量和出货量也为年画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他拿起取名“黑蝠妮”的布偶告诉记者,这件布偶寓意是“喜欢你”,还有紫色的葫芦布偶,他说因为葫芦娃里的七娃是紫色的,而且象征紫气东来。他开玩笑说杨柳青是谐音梗的鼻祖。

杨柳青年画搞起直播带货也拿手(记者杨钧天 摄)

平时,江楠还要去和市场部进行沟通,哪些产品卖得不太理想,他们就要去研究。他说,这其实就是把创新和传统技艺、艺术也结合起来,达到一个1加1大于2的效果。

旧包袱不响了,新段子从哪来

下午两点,名流茶馆座无虚席,年轻人的笑声此起彼伏。名流茶馆是古文化街最早入驻的相声剧场,创始人于承艳回忆,在2005年创业时,这条街的路灯还没有亮,黑街一条,到下午5:15就闭街了。后来交通方便了,相声剧场火了,又把古文化街拉动起来了。

名流茶馆剧场负责人于颖也明显感觉,新时代、新市场、新观众,要求不一样了。不求变是不行的。

她说,现在的年轻观众没有以前的耐心去听你三翻四抖、铺平垫稳的那么抖包袱了,当下节奏变快了,现在已经不允许了,人们现在都要看“短、快”。相声也要与时俱进!

正是这些老字号、传统民俗文化不断求新求变,反哺了脚下的古街,持续吸引着八方游客。

当糕点开始“养生”

在天津,就不能忘了谈吃。生活越来越好了,高油高糖的食物逐渐淡出市场,老字号也在这时看到商机。

在传承一百多年的“祥禾饽饽铺”里,糕点款式古色古香,一口咬下去,才能品尝出内藏的玄机。店长张秋芸说,他们的宗旨就是努力把牌子做旧,把产品做新,让年轻人爱上旧时滋味。

老字号“乐器张”从180多年前,专注中国民族乐器传统古法手工艺制作及修复,今天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古法斫琴技术,学习国乐。

“乐器张”门店负责人刘兆桐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和喜欢国乐,他坚持认为,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文化不能中断。

刘兆桐在为学员演示(记者杨钧天 摄)

又逢国庆假期,海河两岸点点新光,古街已装扮一新,洋溢着节日气氛。天津的过去和未来也浓缩在这一片古砖、一方老铺、一声叫卖中,等待着人们一一挖掘。

天津古文化街夜景(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刘钦

编审丨栾红 柴华

记者丨杨钧天 贾立梁 陈庆滨

音频制作丨周天枞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