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管昕 郑澍 林丽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部分环节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制约因素;而在勇闯市场浪潮中,国有资本常因无法预知项目最终收益,市场嗅觉不敏感,决策滞后,导致风险投资错失先机。
10月1日起,《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其中,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国资创投基金的容错机制引发热议。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和国资创投“容错机制”,如何激发出更加蓬勃的科技创新力量?
科研团队成果作价入股科创公司
室外清扫机器人在作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二沙岛公园,一台台室外清扫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智浩负责在现场观察机器人状态,随时做调试。“这里面的核心技术还是更加复杂化的场景感知。这类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相比,一个典型差异,就是自动驾驶技术会依赖标线、交通灯的感知、路线的感知,但户外清扫机器人,其实是工作在广场、物流园、公园这种环境,是没有那些标线的。”徐智浩说,他们团队研发的这项科技成果,已和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科技团队以专利评估作价130万元入股该公司,科研人员占股3.5%,也就是收益部分的70%。徐智浩还表示,目前为止,这家公司运营效果不错,去年的相关订单已达到1000台左右,一些“高大上”的地段也取得了应用。
除了高收益的吸引,更让徐智浩团队备受鼓舞的是《条例》即将实施,这让他们吃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心丸”。《条例》中涉及这样的内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包括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通过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仍发生投资亏损的,经单位审核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后,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免责办理亏损资产核销手续。徐智浩说:“科研成果赋权让科研团队更有干劲,容错机制也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之前是没有这条路的,专利成果产权人一般是单位,其中的发明人员在其中并无产权。《条例》会激励科研人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哪些“肠梗阻”?
上个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联合印发《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其中明确尽职免责的适用范围,也强调了底线和红线问题,尤其规定了四大免责情形:免除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免除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中不进行资产评估的责任;免除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作价投资亏损责任;免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其他相关决策失误责任。
广东省科技厅资统处副处长易彤彤表示,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活动,未来不确定的事物,很难精准判断,客观的原因造成科研活动失败,投资出现亏损,这才是需要探讨的容错范围和空间。“一个是涉及上级主管部门,还有一个是单位内部。他们没法放心大胆地投项目,因为大家都怕投错了要追责。很多时候是因为上一个层面没解决,导致单位内部也不敢放松这方面的管理。”易彤彤说,无论是联合印发的文件还是新近出台的地方性法规,都是为了解决现有体制机制的障碍。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条例》有关科技金融的部分提出,有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张燕说:“从政府角度来说,要建立健全这样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相结合的机制。我们在制定的过程中听取了很多创投界的意见。《条例》里明确规定,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不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主要考核指标,是不能对它的对象进行泛化或过度应用的。”
“到底他做了哪些之后就算尽职免责了?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配套规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永康表示,这部地方性法规出台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有很多配套性文件需要进一步细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一直是吸引全球投资的热门目的地。打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任督二脉”,将释放更多的科创动能。“我们经常说搞基础研究,一定要板凳能坐十年冷。我们就想通过十年的稳定支持,再加上长周期的考核,能够使一大批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的科技人员取得重大的突破。”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表示。
考核国资创投风投项目不单以保值增值“论英雄”
《条例》在容错免责方面,对国资创投风投项目也有深远影响。近日,来恩生物首席执行官彭晓明正带领团队开展细胞免疫治疗项目的关键攻关。去年6月,团队获得来自广州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数亿元B2轮融资,有了这样长周期的国有资本投入,企业得以落户广州,为尚未攻克的临床创新疗法开展研究。彭晓明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做原创的创新,还有突破性以及颠覆性的创新。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些更具有耐心的资本,一旦形成突破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形成更大的应用价值。”
来恩生物实验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长期以来,鼓励创投机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社会普遍期待和引导方向。然而,国企经营与投资需要考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国企往往对保本的需求高过回报率,不少地方的国有资本、国有基金不敢投回报周期长、可能存在投资失败风险的长期项目。
此前广东已有部分地区针对国有资产投资特点,率先开展国资投资容错尝试。今年6月,广州开发区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就提出:科创母基金秉承坚持产业引导、鼓励干事创业、宽容失误的原则,建立管理运作容错机制。此外,广州、深圳早前已有相应探索。“他们在调研中发现,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是缺失的。因为早期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在最后考核或者是审计的过程中,造成一些职业风险。后来我们就结合区里推的容错纠错机制,在我们科创母基金的条例方案办法里起草了一条,只要它不是有道德风险,就按照勤勉尽责的原则。”广州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梅少成说。
对国有创投基金进行综合评价,保值增值不再是主要考核目标。作为全国首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大华表示,《条例》的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放开手脚。“有很多项目投资是不可能每一个都能成功的,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行业特点的体制机制”。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