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富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随着冬季到来,在云南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已经陆续抵达。最近这些天,在昆明滇池大坝旁,成群的红嘴鸥在天空中翱翔,非常壮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欣赏。昆明是红嘴鸥南北迁徙的重要聚集点之一,连续30多年来到这里越冬的红嘴鸥,为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张城市名片。
红嘴鸥为什么会选择昆明成为越冬地?这里的红嘴鸥数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关于红嘴鸥的迁徙,我们有哪些新发现?无危级别的红嘴鸥,有哪些生态价值?为什么也需要保护?
海鸥?不,是红嘴鸥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昆明鸟类协会副理事长吴兆录介绍,红嘴鸥属于鸥形目鸥科鸥属鸟类。在鸥科鸟类中,全世界共有22属101种,中国有16属36种。人们习惯将鸥科鸟类统称为海鸥,但除了海边,内陆的水域或湿地也可以是鸥科鸟类的生活场所,红嘴鸥也并非分类意义上的海鸥,真正的海鸥其实另有其鸟。
红嘴鸥体长37~43厘米,头为白色,在繁殖季节变为黑色或红色;脚为橙黄色,到繁殖地变为赤红色;鸟喙呈鲜红色。正因为上述特征,在英文中取名为“黑头鸥”(Black-headed Gull),中文得名“红嘴鸥”。
红嘴鸥属于涉禽,以小型鱼虾、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也食用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红嘴鸥通常寿命为10余岁,最长可活到30岁。红嘴鸥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执行并不太严格,从2~4岁时,红嘴鸥就开始繁殖,一窝产卵3个,偶尔也有2个或4个。此外,红嘴鸥喜欢群集,通常十几只聚在一起,如果食物特别集中,聚集在一起的红嘴鸥则多达成百上千只。
我问:红嘴鸥你为啥来?
吴兆录介绍,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红嘴鸥属于候鸟,秋冬季飞往南方越冬,春夏季又飞去北方繁殖。候鸟的迁飞到目前为止还是个未解之谜,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地球演化历史上冰期与间冰期的剧烈气候变化,迫使鸟类随之进行南北的迁徙;另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低纬度温热地区,在繁殖季节时食物减少,飞往北方后找到了更多的食物,于是在北方生养后代,秋冬季回到南方。
通过技术跟踪发现,红嘴鸥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下旬在昆明越冬,4月初时又飞到蒙古国西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北极圈内等地繁殖后代。与沿海地区不同,昆明属于高原内陆地区,红嘴鸥之所以选择昆明成为越冬地,得益于昆明提供了良好的湿地环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构建了由政府主导、学者发力、公众参与的爱鸥护鸥的人文环境。
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首次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并多次修改完善。2023年11月1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为保护红嘴鸥提供了法律保障。从1992年开始,昆明市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红嘴鸥保护专项经费,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在民间,昆明鸟类协会吸纳了众多的专家,助推了红嘴鸥的科学保护;协会会员还包括300多名鸟类爱好者,献身于红嘴鸥越冬的各个角落,带动游客和市民掀起了全民爱鸥护鸥的社会风尚。
“无危”的红嘴鸥为什么也需要保护?
吴兆录介绍,通过对环滇池的鸟类调查发现,红嘴鸥的数量从1984年的2000只,阶段性跳跃式地增长至2021年的44000只。其中,少部分红嘴鸥不再离开滇池水域进行迁徙,但也未见在滇池筑巢繁殖后代,这可能是人类过分溺爱,影响了红嘴鸥自然属性的结果。
红嘴鸥数量庞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据,在全球估计有480万~890万只,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沿海地区。在保护级别上,红嘴鸥虽被定义为“无危”,但仍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三有物种,因此,无论是观赏还是投喂,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
吴兆录表示,未来对于红嘴鸥的研究和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红嘴鸥数量增加的同时,滇池水域中的雁鸭类水鸟数量明显减少,需要研究红嘴鸥与雁鸭类水鸟对湿地环境的共同需求,增加滇池水鸟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将红嘴鸥作为活的材料,研究探讨人与野生动物生命共同体和谐相处的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