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总台记者白杰戈 李佳)这些年有一种新职业叫“陪诊师”,陪同患者看病,提供引导和帮助。而本周,一位“数字陪诊师”在浙江上线了,患者在部分医院就诊的时候,拿出手机简单操作,就能体验到它全流程的陪伴、指引和互动。这位“数字陪诊师”是什么样的?未来还能实现什么功能?

 

在浙江医院,工作人员用手机示范数字陪诊师“安诊儿”的使用方法。

“安诊儿为你服务,请简单描述你的症状,我将为您推荐适合就诊的科室。”

在对话界面里输入“咳嗽”,系统提示需要更多信息:“请进一步描述您的症状……根据您的描述,我为您推荐以下科室。”

“安诊儿”智能导诊界面(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画面上显示的推荐结果按匹配度排序,包括内科、呼吸内科等。浙江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宋柏杉介绍:“根据患者的主诉,能够对病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通过AI技术把患者分诊到需要的科室。”

数字陪诊师不仅能给出分诊建议,还可以结合院内导航系统,带患者迅速找到要去的科室。

宋柏杉介绍:“比如医生开出了检查检验单,患者要到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怎么办?以前有纸质导引单,现在我们把院内的导航系统嵌入里面,可以沿着导航走过去。”

患者胡女士说,这个虚拟的数字陪诊师在诊前、诊中和诊后都能提供便利。

胡女士告诉记者:“我每次来医院都有点找不到方向,这个地方有一个智能导航,相当于我从进门开始就可以一直跟着导航走。从挂号到最后拿报告、取药,都在一个页面里,不用切换来切换去。有一个‘陪诊师’在身边,让你没有一个人看病孤单的感觉,比较安心。我会推荐给我的父母使用。”

为了适应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数字陪诊师在手机上通过简便的方式就能“召唤”出来,比如在支付宝搜索“云陪诊”。技术团队还考虑了部分使用者的手机款式老旧,内存小、运行慢等特点,尽可能让数字陪诊师能够适应不同性能的手机,轻量化地顺畅运行。蚂蚁集团数字人技术负责人吴一男介绍,数字人基于更自然的形象交互形式,老年人使用更加自然,门槛也更低。基于语音的交互形态,对一部分残障人士也提供了交互上的便利。

“安诊儿”宣传视频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而同样是“数字人”,数字陪诊师的技术,源自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吴一男表示,通过亚运数字火炬手项目,也沉淀了建设蚂蚁的数字人技术框架体系。同时这套数字人技术框架也与更多的民生行业结合,包括在医疗陪诊数字人的建设上,技术框架本身是通用的,但具体的形象、动作、语音都基于框架和医疗产品来结合定制。

宋柏杉表示,数字陪诊师除了方便患者,也有利于完善医院的工作流程。他表示:“加强了对病人的诊后管理,这也是我们以前的薄弱环节。包括用药安全指导,随访管理等。同时我们也会把患者对医院就诊经历的感受,也就是满意度测评嵌入进去。这个系统里还有一个预问诊,对患者情况提前掌握,让医生能够集中更多精力和病人进行沟通,每个病人一般能节约两三分钟,这两三分钟非常宝贵。对于病人来讲,体验会更好,也释放了我们的人力资源。”

目前,数字陪诊师已经在浙江省内的30家医院应用。吴一男透露,未来它还可以实现更多功能:“数字人目前主要以导诊交互合理引导用户需求,后续也会进一步打通和医疗资源的结合,提供更合理的供需匹配和引导,提高号源资源的有效配置效率。未来从医疗资源上也将结合与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深入合作,来接入覆盖浙江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机构,用户服务范围还会逐步从医疗领域延伸到健康服务等相关领域。”

编辑:任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