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肯尼亚记者赵倩。
MCEDO BEIJING SCHOOL 姆赛多-北京学校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贫民窟,有一座学校叫做北京学校。今天,我就来说说这所以中国的首都来命名的非洲学校背后的故事。
马萨雷贫民窟
马萨雷贫民窟是内罗毕第二大贫民窟,也是肯尼亚最古老的贫民窟之一。在这个距离内罗毕市中心仅有十几分钟车程的地方,常年居住着超过50万日均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那里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也无法得到完全保障。
姆赛多-北京学校位于马萨雷贫民窟的一片平地上
如果驱车沿着肯尼亚马萨雷贫民窟的主干道行驶,你很快就能够看到一片宽敞的平地,这里就是姆赛多-北京学校。来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大多家境贫寒,许多来自单亲家庭,还有很多是孤儿。这所始建于2001年的学校原名是“姆赛多小学”。
姆赛多-北京学校涵盖学前班、小学及中学
在过去,学校的校舍是简陋的棚户,教学环境破旧落后,学生人数也不到200名。2007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为这所学校捐赠修建了新的校舍。为了感谢中方善举,学校把“北京”两个字加入到校名之中,以纪念中肯之间的深厚友谊。2012年11月,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组织各会员企业筹集捐款对该校又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随后,学校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涵盖学前班、小学及中学。
姆赛多-北京学校,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
近年来,肯中经贸协会通过修缮校舍和捐赠桌椅、文具、食品及其他物资等方式持续帮扶这所学校。自2007年至今,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肯中经贸协会已累计向该校提供超过1亿肯先令的捐助。姆赛多-北京学校的老师格拉蒂斯对我们说,在修建校舍之前,学校没有教室,只有铁皮房,无法容纳如今这么多的学生。
姆赛多-北京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了被捐赠的桌椅
姆赛多-北京学校的孩子们迎来新学期之际,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再次向学校捐赠了粮油等物资,并为学校铺设了电路,教室里安装了电灯,让原本黑暗的教室无论刮风下雨都有足够的光亮可以进行学习,这些善举成为了孩子们收到的新学期礼物。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在姆赛多-北京学校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今年是中国和肯尼亚建交60周年,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姆赛多-北京学校,就是见证中肯深厚友谊的美丽故事。两国人民之间形式多样的互帮互助是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有之义,相信在肯中资企业将一如既往善尽社会责任。使馆珍视和北京学校的合作关系,将继续为学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祝愿学校师生工作学习进步,做中肯友谊的使者。
姆赛多-北京学校校长本尼迪克特
姆赛多-北京学校校长本尼迪克特则对我们说,现在学校的环境和各方面都变好了。曾经,学生们没有坐的地方,有些学生挤在一起上课。如今,中方捐赠的桌椅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目前,学校有五百多名学生,17名老师。已经有111名学生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些学生考入了职业技术院校。今年9月,更有三名高中毕业生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学习,这让他非常骄傲。
姆赛多-北京学校里孩子们的眼中是有光亮的
在姆赛多-北京学校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有这些过去和今天体现中非友谊的美好故事,还有在校园中求学的这些来自当地贫民窟家庭的孩子们的眼睛。尽管孩子们的家庭条件不足,教学环境依旧还不够理想,但是我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对未来的憧憬。正如著名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基普乔格曾经说的那句话——“人无极限”。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些孩子们能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为肯尼亚,为中非友谊作出贡献。
以上是总台驻肯尼亚记者赵倩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肯尼亚记者 赵倩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赵倩
编辑丨杜雨亭
供图丨总台非洲总站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