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许多动物如猫、狗、猴等往往会因为可爱讨喜的长相或有趣搞怪的动作走红网络,成为网友们的表情包素材。在这些“网红动物”中,水豚最近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认为它不仅长相憨厚,还永远是一副情绪稳定的样子。好多朋友调侃称,希望自己也能拥有“水豚精神”——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宽广的胸怀。
水豚真的像看起来那样“情绪稳定”吗?保持“情绪稳定”和有事直接“发疯”,哪个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人类“感知”到的动物情绪,是不是自作多情?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唐义诚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
水豚真的情绪稳定吗?
水豚看起来似乎“处变不惊”,不少人希望向水豚学习,拥有“情绪稳定”的精神特质。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很可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指出,水豚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它最大的天敌就是美洲豹,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捕食者。它看起来“情绪稳定”,可能就是因为遇不到自己的天敌。在没有天敌出现的情况下,水豚吃饱喝足后,趴下休息或者在水中“泡澡”,是它正常的生活习性,而认为水豚“情绪稳定”,是人们从人类思维出发得出的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随处发疯不如睡个好觉
不少人认为情绪稳定就是没有情绪起伏,面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到“面无表情”。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解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情绪稳定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起伏波动,而是能够正常表现出自己情绪的情况下,不长时间沉溺于任何一种情绪。
一个人能不能“情绪稳定”,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学习因素。唐义诚介绍,有研究发现,不同的9个月大的婴儿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绪特质,有的是“容易型”,面对外界刺激产生更多积极情绪;有的是“困难型”,面对外界刺激产生更多负面情绪;有的是“迟缓型”,面对外界刺激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在基因层面更容易情绪稳定。
但比起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想要情绪稳定更重要的是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唐义诚指出,要想情绪稳定,接纳比过分控制更有效。有研究表明,我们越想要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而会变得越强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精神拮抗作用。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接受“不”字,一旦我们用否定或反向言语劝说自己,更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有时候,适当“发疯”确实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但唐义诚强调,“发疯”治标不治本,一味地宣泄情绪只能让情绪更加强烈且不稳定。多与人沟通交流,注重睡眠质量才是获得稳定情绪的关键。
不能陪聊但可以陪疗
人类无法直接与动物用语言进行情感交流,但养宠物却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唐义诚对此解释,这是因为猫、狗、兔子等宠物身上长有绒毛,摸起来很舒服,人类在与这些动物互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名为催产素的神经递质,而催产素能够降低神经紧张和焦虑感,从而帮助调节情绪。
宠物的陪伴也能够帮助缓解人类的一些精神以及心理症状。唐义诚介绍,宠物疗法现阶段已经开始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恐惧症等精神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但情绪是具备传染性的,所以宠物疗法也必须随时关注宠物自身的精神状态,严格控制宠物和患者的接触时间,避免宠物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监制:郭静 梁悦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