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亚太总站记者杨探骊。

2021年12月,“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全线贯通,老挝一步跨入现代化铁路运输时代。在此之前,老挝仅有一条3.5公里长的客货混运铁路,且运载能力有限,全国90%客运靠公路运输。

在老挝乘坐了无数次“中老铁路”,感受它的“安全快捷”后,我们决定在老挝再体验一次公路出行。切身感受在中老铁路开通前,当地人的出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总台记者开车体验老挝当地人穿越南北的公路出行

杨探骊:在我旁边,是一个“胳膊肘”弯,也就是急弯的地方,是路面被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一方面是山水的冲刷,另一方面,大车过来了,在拐弯的时候负载更重,所以路面的压力很大。

13号公路路面破坏严重

行驶在这条13号盘山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路边的警示牌,提醒车辆急弯要小心侧滑。

13号盘山公路上的警示牌

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老挝首都万象到世界遗产之都琅勃拉邦,去程开车走公路,回程乘坐中老铁路客运列车,对比新旧两种出行方式。结果,习惯了坐动车的我们怎么也没想到,选择走公路会那么复杂、遇到那么多意外。

贯通老挝南北的13号公路上,经常会遇到货车发生意外的画面

杨探骊:现在老挝正值雨季,我们走在盘山路上,天气一会儿阴,一会儿晴,而且山路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我们看到有好几块滑落下来的大石头,此地也是不宜久留。

公路边的落石

杨探骊:我们走着走着,又遇到了紧急抢修公路的场景。工人们在填坑,已经堵了几公里,也没法走。

老挝当地人正在抢修道路

迂回曲折的盘山路,每一分钟,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在“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成之前,老挝最重要的公路为贯通南北的13号公路,路窄、弯多、坡陡、坑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公路”。

老挝当地居民:(老挝语)我的胎爆了,所以停在这里。

在山腰盘旋的公路旁边,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有的路段呈近九十度转弯。

杨探骊:我们现在目及范围之内,弯特别多。一个弯、两个弯,然后下面三个弯。随着海拔的升高,这个坡度也会越来越大,路越来越难走。

沿着山腰盘旋的公路,弯路较多

整整10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才艰难地抵达目的地琅勃拉邦。老挝当地司机已是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不理解我们为什么有火车不坐,非要挑战公路出行。摄像记者在山里一直耳鸣,大家跟他交流都要用喊,随行的翻译也出现晕车的情况,整个团队都有些狼狈。途中,我们曾经路过中老铁路和盘山公路的一个交会处,看到头上的铁路桥,大家简直都想飞上去坐火车。

中老铁路和盘山公路的一个交会处

为了修建中老铁路,两国施工团队一共开凿了167个隧道,架设了301座桥梁,桥隧比达到80%。当我们在返程的路上终于坐到了动车里,直线穿过一座座山,跨过一座座桥,如释重负,更加感叹“一带一路”工程给老挝带来的巨大改变。

杨探骊:我现在乘坐的是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这趟列车从老挝首都万象直接就可以开回国了,可以开到我们中国的云南了。在老挝境内,这趟列车是停靠4个站点,这些城市都是老挝的经济旅游中心,也是人员流动最密集的地方。车厢内基本上是满员。而且,我前一天买车票,差一点就没买着,没能上车。

中国乘客:中老铁路的开通,中国人过来和老挝人去中国,都是非常方便的,也象征着中国和老挝的友谊长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万象到琅勃拉邦,开车要将近10个小时。坐火车不到2个小时就到了。出行,不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场舒适又快捷的旅行。

中老铁路

以上是总台记者杨探骊在老挝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亚太总站记者 杨探骊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杨探骊

编辑丨王一棚

供图丨总台亚太总站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