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是旅游达人蜀三少,一个被长江水“哺育”的四川人。近年来,我在短视频平台上为大家讲解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博精品,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古蜀文化。提到四川,大家会更多地想到“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的造就,离不开一项水利工程:都江堰。下面,我就为大家说说都江堰的“前世”和“今生”。

蜀三少在暑期给孩子们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在都江堰市西南玉垒山下,岷江出山口的一个弯道处,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古堰,依然灌溉着良田沃野。这个集防洪、引水灌溉、航运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工程,为何而来、从何而来?

治蜀先治水,得水便得蜀。孕育了古蜀文明的长江支流岷江,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分为内外两江,至江口复合,经乐山、宜宾汇入长江,一派安宁祥和。而都江堰工程存在之前,岷江所造成的水患,却搅得民不聊生。

多雨季节,水量暴增的岷江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流,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另一方面,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一边是洪水肆虐,一边又赤地千里,都江堰水利工程破解了这天灾的难题。

都江堰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又探查周围地貌、勘测岷江,最终将都江堰工程的位置选在了岷江穿越山地与平原交界的一点,并巧妙地将工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金刚堤”将岷江一分为二,通过堤坝顶端鱼嘴,根据水流量对岷江实现分流。

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景观之一“鱼嘴分水堤”

在丰水期,岷江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水,有六成水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枯水季反之,这便是精巧绝妙的“四六分水”。而进入内江的沙石,则需要工程第二部分进行处理,这就是“飞沙堰”,在金刚堤末端的一段低矮堰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会溢出至外江,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景观之一“飞沙堰”

第三部分人们赞称“宝瓶口”,那是一道位于玉垒山上的缺口。内江水经此缺口,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它细长如瓶颈,就像水龙头般控制进水量,整个成都平原的“滚滚财源”都仰仗这股水流。成都吮吸着岷江甘泉,成为千里沃野。

当分水、飞沙、宝瓶口成为一个系统后,它们互为依存、互相协作,产生了超过各自本身的整体功能。都江堰告诉后人,一个工程系统最根本的结构原则应该是工程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既不破坏自然,又能造福人类,人类和长江水和谐共生的景象,铺展在眼前。

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景观之一“宝瓶口”

如今,饮水思源,当地人通过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先贤的无限感念。到今天,都江堰还在灌溉1100多万亩农田,滋养着成都几千万百姓。很难想象在22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拥有这么高的智慧,所以联合国把都江堰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不仅如此,都江堰历久不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疏浚河道,不断加固和修复。同时,都江堰的附加功能还在不断提升。以都江堰工程为名片,都江堰市也成为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发挥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用。

清晨阳光照耀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身为被都江堰润泽的岷江两岸儿女,我要将都江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它关乎中国古代治水的具体表现,更是长江文明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从都江堰出发,汇入滚滚长江水的,有延绵至今的历史恩泽,有丰厚的天府文化,还有更多元的中华文明。

四川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教授何小东:

中国人与水的关系,经历了从斗争到利用,再到和谐相处的漫长历程,可以说,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水“交相胜还相用”的抗争史。从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中华治水文化源远流长,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

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乘势利导、天人合一、包容互鉴、民为邦本等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哲学思想,同当前中国正在致力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让优秀治水文化“开口说话”,从历史的维度来重新认识治水文化,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李昊 李慧娟 陈宇韬

编辑丨李昊 廉金亮 曹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频导演丨蜀三少

视频拍摄丨廖富久

视频剪辑丨廖富久

后期制作丨张永鹏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