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一位“AI歌手”走红网络。从流行到民谣,这位“歌手”可轻松驾驭各类曲风,截至目前,至少已翻唱包括粤语、日语、英语、俄语等在内的60余首歌曲。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AI歌手演唱的,可能都听不出来这不是原唱,甚至有弹幕提到,“开口跪”“好听哭了”“歌手要失业了吗”。

AI歌手因何而来?其火速“出圈”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在未经相关授权的情况下,训练AI歌手时使用的大量歌曲是否侵犯了著作权?声音模仿得这么像,是否会催生更多的电信诈骗问题?

 

AI歌手缘何火出圈?

最近,一位“AI歌手”火速出圈,网友直呼“唱得太像”。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委员会副主席、互联网与信息科技专家包冉介绍,AI歌手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就是让计算机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学习某位特定歌手的声音,包括发声和换气等所有特点,最后将其合成出相应的歌曲。

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学习与合成两个关键环节。首先,需要学习某一特定声音。通过声波采集器,将任何一段语音进行拆解,获得包含丰富声波的频谱,这些声波频谱的特定组合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声纹,是我们的语音身份证。

其次,采集完成后要对声音进行合成,其中运用了两个关键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一是对抗性神经网络,这项技术带来的深度合成能力能够用来对视频、声音等进行修复;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为AI歌手带来强大的对话能力,不只是简单的复制歌曲,还能加入大量与网友的互动。

事实上,过去的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手早已火爆出圈,拥有了众多忠实的粉丝。但包冉称,和此次的AI歌手相比,虚拟歌手还处在第一代阶段,即通过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来实现,而没有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因此,其具有很强的表演能力,但缺乏灵活的互动能力。

包冉表示,此次AI歌手能火,关键不在于AI,而在于降低了技术门槛,使每个人都能通过简单快捷的步骤利用云计算进行尝试。

AI歌手侵权?或许不必悲观

数字化让影视、音乐、文学等文化作品的复制变得极为容易,网络化又使得非正版化的传播变得更为便捷,这两者的叠加让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司法界和产业界困扰多年的难题。包冉坦言,AI歌手同样也会带来侵权的问题。

包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盗版问题无法根治,但从线下买唱片到线上付费下载歌曲、运营商通过彩铃等增值服务实现版权变现等典型案例来看,正版的比例越来越高,正版的获益能力也越来越强。

一方面,粉丝喜爱一名歌手不仅是喜爱其作品,还包括歌手本人的气质、经历、故事,以及与歌手和其他歌迷的持续互动,这些情感的连接不是AI歌手所能替换的。另一方面,AI歌手本身相当于形成了明星的数字分身,这些数字分身被正规机构所采纳时,也会极力追求知识产权的合规化。因此,侵权行为可能无法避免,但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占据主流。

当心!AI语音可能用于电信诈骗

AI可以学习歌手的声音,也能学习你我以及身边每一个人的声音,在国外就出现了模拟声音的真实诈骗案例。当你透露了足够的语音样本,犯罪分子就能利用机器和算法快速学习你的声纹特征,通过伪造合成进而模拟你的声音,给你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实现诈骗。这种诈骗成功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电话诈骗。

包冉表示,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手机硬件终端以及APP遵守有关管理规定,不过度索取用户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同时,作为普通人也需要高度重视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提供主动授权,不把自己个人声音、图像等生物信息提供给任何机构或个人。

更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使用成本和门槛越来越低时,出于个人兴趣,在使用与传播时绝不能违法违规。如果被侵权也要及时地报警处理,相信公安及司法部门能够保护我们每一名公民切身的合法利益。

监制丨李谦

记者丨鹤佳

编辑丨罗江 马千雯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