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范存宝)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美好生活,对于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效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简称“生活性服务业30条”,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五年内逐步覆盖80%以上社区。

我国社区便民服务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让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享有“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走进江西南昌红谷滩区沙井街道普贤社区,这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承办,融合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于一体,重点提供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14项服务,可以为6平方公里内的社区和周边地区居民服务。在餐厅运作中,采取“集中+上门”“兜底性+普惠性”相结合的方式,为孤寡、低保和高龄等老人提供免费上门送餐服务。

“生活性服务业30条”指出,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服务。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五年内逐步覆盖80%以上社区。

普贤社区老人家属熊女士说,社区的嵌入式便民服务,让他们觉得很方便。“配备了食堂,非常干净,我们也非常放心老人在这里用餐。助养方面楼上的床位有专人打理,非常舒适。”

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需要数量充足的“学位”“托位”“床位”,离不开必要的场地设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荣晨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缺乏战略留白意识,没有为社会服务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建设住房商业用地、社区服务用地比例失调,社区用地被商铺、房产中介等挤占现象突出。

对此,“生活性服务业30条”强调,要强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保障,从容积率调整、服务网点设置、存量建筑盘活等方面入手。

荣晨介绍:“一是地方补建社区‘一老一小’、公共卫生、全民建设等服务设施,可依法依规适当放宽用地和容积率限制。二是在确保安全规范前提下,提供社区群众急需服务的市场主体可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三是推进存量建筑盘活利用,支持大城市疏解腾退资源优先改造用于社区服务。”

截至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比10年前提高7.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生活性服务目前不能够适应、满足老年人需求。对此,“生活性服务业30条”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在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岩指出,适老化改造,要紧贴老年人的需求。在生活性服务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比如保留人工服务的窗口、收取现金的方式等,加强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基本需求。此外,还需要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建设养老服务平台,实现民政、医疗、公安等多部门老年服务需求数据共享,统筹整合养老服务和管理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硬件设施有了保障,“软服务”如何跟得上,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关键。荣晨表示,社区服务经济作为“家门口”经济,多以小微企业“作坊式”经营为主,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很少。他指出,全国70万家家政服务机构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20%。物业服务领域,全国仅有南都物业一家企业在A股上市。一些地方由于标准缺失、监管缺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靠虚假宣传“一锤子买卖”“服务承诺注水”“充值跑路”等乱象时有发生。

对此“生活性服务业30条”指出,要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加快构建行业性标杆化服务标准,创建生活性服务业品牌。

此外,还要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表示,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就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完善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做好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工作年限与技能人才支持和积分落户政策衔接。”杨伟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