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首部4K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闪亮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典礼,并即将登陆全国院线。

这是首部经过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故事片,也是本届北影节“北京展映”单元最快售罄的红色经典。一盘岁月尘封的胶片究竟藏着多少生动的细节?如何通过修复技术让老电影焕发新生,魅力永存?总台央广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王峥。

《永不消逝的电波》原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出品,是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经典影片。影片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于平常的家庭生活中,着力塑造了李侠这一乐观坚毅、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延安宝塔山下的黄土坡、窑洞中橙色的灯光、上海和平饭店里金灿灿的电梯门、白丽君的丝质缎面淡紫色长裙、李侠紧张工作时额头上的点点汗珠……4K电影修复技术把藏在胶片里的细腻生动呈现给观众。

如何能让经典电影再次焕发光彩?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王峥介绍,4K电影修复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的胶片电影拷贝转移到新胶片或数字载体上,通过修复、降噪、补光、调色等技术,进一步复原甚至优化原片的影音品质,大体要经过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三个阶段。

王峥说:“第一个步骤就是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是对胶片本身的修复,我们会把胶片上一些可去除的,在目前技术范畴内可以做到的,都要把它清洁掉,比如有一些撕裂的部分,就得一点一点用小刀片给它刮开,通过胶水粘上。”

物理修复环节,主要任务是清除画面杂质,使画面恢复初产时的视觉质感,为观众带来更舒适、更清晰的视觉感受。而做到像此次《永不消逝的电波》这般传神地还原细节,则需要4K技术的参与。一部时长2小时左右的电影,一秒拍摄24帧,即24幅图,通过4K修复技术来还原,相当于要精修约17万张图。

王峥介绍,此次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团队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对影片原有黑白影像进行逐帧修复与着色。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但修复的灵魂之处还需要人工的妙手匠心。

王峥说:“因为现在的AI还不太能认准各种各样的物品,电影镜头里复杂的元素太多了,可能我的一个正脸能识别出一张脸,我的侧脸就识别不出来了;我手稍微动一动,不是手型的时候就还原不到颜色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工一帧一帧去解决,这就是工作量最大,也是最烦琐的一件事情。”

修复电影需要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结合。老电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比如胶片画面的颗粒度、具有年代感的影片色调,细到一件衣服的颜色,人物皮肤的颜色,甚至每一处光影都要仔细考量,结合老电影原本的风格去重现。王峥说,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影片的历史艺术性,真实还原老电影的“旧颜”。

此次为真实还原《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团队对片中出现的场景、物件的具体细节均进行了重新考证。比如片中,白丽君在和平大饭店内等电梯,镜头匆匆扫过了沙发旁的一个摆件,为了求证它的材质,修复团队专门联系了和平饭店。

王峥介绍:“因为它不是特别清楚,到底是珐琅还是青花瓷,在黑白环境你看不出来,珐琅是彩色的,青花瓷是蓝和白。后来给他们打电话,他们说应该是青花瓷,最后我们把它做成了青花瓷。”

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一直致力于电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各大电影机构和企业都在开展4K电影修复工程,让经典电影得以流传。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已修复完成3100余部影片,修复影片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不仅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机构的日常放映和相关影展一票难求,修复影片的海外展映也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