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珠海9月12日消息(记者郑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受今年第13号台风“康森”以及第14号台风“灿都”的双重影响,在外作业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经过连续近18个小时的航行于9月10日傍晚回到锚地避风。经过了一天半的休整,科考船12日上午9点重新出发。

回程锚地的过程中,科考队员们经历和克服了哪些困难?11日一天,又做了哪些相应的准备?即将启程的路上还有哪些困难等着他们去面对?11日深夜,记者在“实验6”科考船上对航次首席科学家杜岩进行了独家专访。

 

郑澍: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实验6”综合科考船的甲板后方。我们是10日晚上回到锚地进行避风,跟10日傍晚的海况相比,我们现在感受到海上的风浪变得更大,站在甲板的后方,可以听到海浪敲击船体的声音。杜首席,我们现在回到了锚地避风,这个位置具体是在哪?

杜岩:我们现在处在珠江口的万山群岛附近,大约是东经113度41分,北纬的21度59分,风比较大,已经有了白头浪,是一种涌浪,很可能是受“灿都”台风的影响从北部传过来的比较长波的浪。

郑澍:这一次我们出海之后,受到了第13号台风“康森”和第14号台风“灿都”的双重影响。所以在9月10日凌晨2点完成台风前最后一个科考作业点的科考作业之后,我们一路向北回到锚地进行避风,这十几个小时里,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杜岩:是的。我们从最后一个站点出发,在路途过程中,经过的最大浪有超过5米,船上一些仪器和设备被浪打得有点错位。11日下午我们把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重新整理,现在已经就位。而且现在“康森”还没有登陆,这个时候整个南海北部的浪还是非常大,锚地的浪大约是1.5米,但是在台风“康森”所影响的范围,目前的浪仍然在3-6米之间。

“实验6”综合科考船船员收锚备航(记者郑澍摄)

郑澍:根据计划,12日重新出发后,会把之前走过的一些站点再重新走一遍,具体是怎么样的?

杜岩:我们经过11日晚的研判,“灿都”和“康森”这两个台风带来的浪会在南海相聚,所以12日上午南海北部的海况仍然比较复杂。经过研判,我们12日上午9点左右从锚地出发,大约经过5-6个小时间进到第一个观测点,下午的时候进到深海去,那时候南海北部的浪大约是在2.5米到3米之间,比较适合进行台风后的观测。我们这次出航的目的是观测台风后南海北部的情况,尤其是对上层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郑澍:在过往的海上科考过程中,科考队员冒着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付出了非常艰苦的努力。这一次重新出发,做了哪些准备?

杜岩:我们经过一个白天的准备,把船上的设备都进行了归位,重新研判了我们的航线。这次出航跟台风打了一个时间差,两个台风刚刚离开我们关心的区域,意味着我们的海区是安全的。我们将进行关于水文地质物理的观测,相应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人员都做好了安排,尤其是人员方面,我们做好了详细、周全的排班安排。

郑澍:9月6日“实验6”综合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出发之后,第13号台风和第14号台风在菲律宾海域生成,面对这两个突发的情况,科考团队通过紧急研判调整了计划和行程,调整了科考的任务,包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台风前后同个海域的海况以及相关科考作业点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