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婚姻登记……这些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推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实现婚姻辅导服务全覆盖。

民政部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了权威解读。“十四五”时期的民生气象,将有怎样的新期待、新蓝图?

《规划》提出,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推动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鼓励养老机构向家庭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专业服务。推动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推动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是《规划》的亮点之一,“把养老院护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里,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相应老年的辅具、安装相关信息监测等设施设备,也适合养老机构远程监测和服务老年人在家里养老;把养老院机构专业化照料服务送到家,养老机构派人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享受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对于兜底性养老服务,民政部同样有所部署。李邦华提到:“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制度,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深入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一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

在社会救助方面,民政部建立健全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伟表示,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和快速预警,做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张伟说:“将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低保边缘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由相关部门依规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一些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人口,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专项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更好地救助困难群众,民政部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线下主动发现、线上动态监测,推动救助理念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民政部已经公布了部、省、市、县四级共3700多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渠道畅通,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张伟说,还要不断提升救助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到乡镇(街道)。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类救助信息统一汇集、互通共享,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服务的事项能够‘掌上办’‘指尖办’。同时,传统的走村入户等帮扶方式也要进一步加强,做到既有‘面对面’,又有‘端对端’,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快捷也更加有效的服务。”

婚姻和谐、家庭幸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将依托婚姻登记机关的阵地优势,建立婚姻家庭服务机制,重点是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求的婚姻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纠纷调解等服务,减少冲动离婚行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指出,还要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张贞德说:“推动各地把反对天价彩礼,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作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遵守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