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13日正式揭晓,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等10个考古项目当选。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来自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遗迹多样、内涵丰富,涉及年代全、覆盖地域广,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课题性不断加强、多学科合作、学术目标越发明确等特点。

这次评选出来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最东的位于大海之滨,最西的处于青藏高原,时间跨度、遗址类型涵盖广泛,为中国海洋文化探源提供了实物印证、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印证了中国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历史。

此次评出的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年代最早的是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跨越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罕见。四川大学文科讲习教授李水城表示,这个遗址的重要意义是我国首次在贵州地区发现了距今4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后连续发展的文化遗址。另外,考古队发现了有完整序列的磨制骨器,这是判断现代人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且,中国最早的磨制石器和距今1万年前的人骨墓葬也被发现,对于了解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人的体质形态特征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现的通体磨光石器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从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中产生,考古领队们需要经过项目陈述、专家质询、现场投票等环节,层层闯关。20个项目共涉及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史前考古6项、夏商周考古4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6项、唐宋元明考古4项。从遗址类型上,既有人类起源的洞穴遗址、沿海常见的贝丘遗址、体现社会复杂化的原始城址、关乎民生的粮仓聚落,也有创造青铜文明的铸铜遗址、视死如生的墓葬、联通天地的祭祀遗址以及孤守荒漠的烽燧遗址等等。

距今8000多年的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距地表以下深达8米,被发现的大量人类生产工具、生活遗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海洋文明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项目负责人孙国平为记者还原出8000年前井头山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当时人口少,环境优越,所以他们的生存压力小。在当时条件下,基本没有农业,人们虽然不种田,但维持生活温饱没有问题。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起来,因为米饭比较好吃,另一方面稻谷容易储藏,储藏以后不受季节限制,所以人类在发现了稻米的优势以后,开始大量种田,生业方式就改变了。”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海洋软体动物贝壳(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记者注意到,有“考古大省”“文物大省”之称的陕西与河南此次都有3项入围,最终河南的三个项目:巩义双槐树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和伊川徐阳墓地均闯关成功,占据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宝贵三席。其中,巩义双槐树遗址是迄今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现场已发现29座罕见的仓储遗迹。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有20多个仓储遗存,应该还有更多。它肯定不是针对一家一户或者小家庭、小作坊的存储地,它一定是一个区域性、有组织行为的储藏,或者是粮食储备。这里是供谁使用的,现在还不好说,但有可能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公共粮食供给,保证粮食安全的设施。”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地上式粮仓F6(由南向北)(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呈现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东汉诸侯王彩绘漆棺,明确东汉诸侯王使用双层套棺的棺椁制度。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既有显著的中原文化特色,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确认该城晚期为金元之际东北地区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曾因2018年被盗事件震动全国,后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组织考古队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将其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此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巍指出:“这座墓葬充分展现了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墓葬形制,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印章的出土,也对我们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证据,使千年悬案有可能找到答案。”